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 “三府九寺”制
在古代中國,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是宰相,系“百官之長”。秦漢時期,此職位官員并不稱“宰相”,宰相在隋以后的“大部制”改革中才定名,在此之前通稱為“丞相”或“相國”。
古代中國的“大部制”改革,一般是圍繞宰相(丞相)位置展開的,或興或廢,或增或減,由此影響到政府機構的變化。
秦漢時中央政府機構主體,是“三公九卿”體系下的“三府九寺”,漢代“大部制”改革,其實質就是改革“三府九寺”制度設計。
“三公”概念,先秦時期已存在。秦朝確立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秦漢時“三公”的辦公場所稱為“府”,故有“三府”——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府。丞相府掌管行政,太尉府掌握軍權,御史府負責監察兼皇帝的秘書辦。自然,“三府”是當時國家最高的權力機關。
西漢中前期,“三府”的地位并不平等,丞相府權力最大,地位最高,威脅皇帝。劉徹(漢武帝)當了皇帝后有意削弱之,到劉驁(漢成帝)當皇帝時,對“三府”制度重新設計,于綏和元年(前8)啟動“大部制”改革,實行司徒(丞相)、司馬(太尉)、司空(御史大夫)新“三公制”,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
秦漢時官場上基本是公、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卿”行政級別低于公,但與公一樣都屬政府高級官員。秦漢在上古周代“六卿”基礎上擴增為“九卿”,即太常、郎中令(光祿勛)、衛尉、太仆、典客(大鴻臚)、廷尉(大理)、宗正、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等9個“卿級”官員。
卿的辦公場所稱為“寺”,所以有“九寺”一說。“九寺”是漢代的中央行政執行機構,為漢代的“九大部委”,實行的都是“大部制”。
比如太常寺,又叫奉常,掌管國家宗廟祭祀、禮儀、天文、教育、醫藥、衛生等,綜合了現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藥監局、氣象局等部門的全部或部分行政職能,可謂西漢的“大文化部”。
實際上,漢代“部委”不止九大部門,九卿是個虛數。據《西漢會要》“正卿九”條劉熙注,“漢常置十二卿”,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也屬卿列。西漢中后期,編制膨脹,如僅一太常寺“公務員”便多達上萬人,在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后進行的“大部制”改革中,大幅精減,但編制仍超過1500人。由此可見,漢代的“大部制”改革并不徹底。
魏晉時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取代“三府”
秦漢時的“三府九寺”行政架構,到魏晉南北朝時已名存實亡,官員多是“閑職”,實際權力轉移到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大機構,隋唐“三省六部”雛形于此時出現。
尚書省源于西漢末年設置的尚書臺辦事機構,本屬少府寺,是皇帝的“秘書班”,最早僅主管宮中文書的收發、保管,編制僅4人。到東漢中后期,國家朝政由臺閣管理,尚書臺實際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到曹魏時,尚書臺便從少府寺獨立出來,開始成為外廷機構。其首長是尚書令,與九卿為同一行政級別,而開朝會時,位置則在九卿之前,實權相當于丞相。到南朝宋臺省合一時,稱為“尚書省”。
主導曹魏“大部制”改革的是開國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擴大了尚書臺的行政職能和內部結構,其下設立了吏部尚書、左民尚書、客曹尚書、五兵尚書、度支尚書、祠部尚書等“六官”,地方上還有派出機構“行臺”;同時,精減尚書臺下屬職官,將東漢時34種尚書郎(又稱“郎曹”)合并為23個(后增至25個),分屬六官。
曹丕的“大部制”改革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設置“中書監”。中書,最早叫中尚書,由漢武帝所設,地位很低,與“中丞相”由來一樣,也是因由中人宦官(太監)擔任。中書監負責為皇帝草詔謀議,因機構設于內宮省禁之內,故稱“中書省”,“省”由此也成了古代官署名。加上由服務于皇帝的部門侍中寺改來的“門下省”,中央權力中樞出現了“三省”制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官”制并存,朝中有兩套行政體系,導致機構重疊,職責混亂。為此,司馬炎(晉武帝)代魏建晉后,于太康年間曾就“大部制”改革進行過辯論。
就兩套行政系統的整合撤并,朝臣各方各執一詞。以司空裴秀為代表的保守派占大多數,堅持維護“三公九卿”政體,還行政權于諸卿;以秘書監荀勖為代表的改革派則認為,“設官分職,委事責成……九寺可并于尚書”,主張新政。
可以說,曹丕的“大部制”改革,為后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礎。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九寺”降格降級
隋唐的“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行政級別相當,但功能各異。隋朝規定,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這樣三省相互牽制、監督。三省長官實為“宰相”,都參加朝廷最高層決策會議,各對皇帝負責。
唐朝進一步改革并明確了中書、門下二省為決策機構,尚書省為中央行政核心,尚書省尚書不能參加決策會議,被排除出決策系統。這種把決策與行政分離的制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大部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相當科學。
隋唐時的“六部”是從魏晉時“六官”改來的,即吏部、民(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漢時“九大部委”(九寺)被縮減掉3個,創造了中國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一直沿襲到清朝。
“六部”中的每一部都很大,如工部,便掌管土木、水利工程、農、林、牧、漁等多個領域和行業。“六部”下面各設“四司”,故有“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說。
可見,“三省六部”制明顯優于“三公九卿”制,大唐盛世與政體的先進不無關系。
“九寺”官署在隋唐時期仍保留,只是統統降格降級,與“五監”“秘書省”一樣,是具體辦事部門。此時的“九寺”與“六部”沒有隸屬關系,但得接受六部的督責,與六部有對應關系。
李世民當皇帝時啟動的“大部制”改革,機構精簡最徹底。時由開國宰相房玄齡主持,整個中央機構官員編制僅為640員,只有隋朝的四分之一多一點。
李世民死后,政府機構編制迅速擴增。唐高宗顯慶年間,九品以上內外文武官員已有13465名。武則天統治時期到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官員數額的膨脹更見嚴重,決策和行政效率下降。
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后,又啟動一輪“大部制”改革,以解決冗官問題。為此還專門編制一部政改大綱,這就是《唐六典》。僅開元二十三年(735),便“停廢諸司、監、署、府十余所,減冗散官三百余員”。
宋代“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全國政軍大權
到了宋朝,中央行政機構仍沿襲隋唐時“三省六部”制,內部結構有很大變化,并增設了樞密院等新機構。
最大變化是“六部”不再屬于尚書省,而成為真正獨立的中央行政機關,但權力和作用下降和減小,職權轉移。如兵部權力轉給了樞密院,戶部的財權則為“三司”分去。
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三省”“六部”“九寺”等,在北宋都是虛位,實由“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分掌全國政軍大權,中書門下一把手“平章事”、樞密院負責人“樞密使”和三司的領導“三司使”,為北宋事實上的宰相。
宋代是古代中國機構最臃腫,閑官、冗員最多的朝代,與魏晉一樣,有虛、實兩套班子。由于政府機構龐大,官多事廢,名實不符,人浮于事,互相推諉。到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距宋代建國僅百年時間,官員數量已“十倍于國初”。因為吃財政飯的官太多,國家財政有時還不夠發工資。
于是,有了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大部制”改革。
此次“大部制”改革由當朝皇帝宋神宗趙頊主導。之前,在王安石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熙寧變法”)中,已涉及“政治體制改革”,但只是小打小鬧。熙寧末年,趙頊令校勘《唐六典》,作政改理論上的準備。元豐五年(1082),在大臣蔡確、王珪的協助下,正式啟動“大部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撤銷了“中書門下”這一機構,恢復了唐朝“三省”制度。
但是,趙頊生搬硬套《唐六典》,卻又未完全走唐朝的政改路線,所以“元豐改制”實際上是失敗的。類似的“大部制”改革,整個兩宋時期進行過多輪,如宋徽宗政和年間、宋欽宗靖康年間、宋孝宗乾道年間,均先后進行了政改,希望借“改革”富國強兵,但因“改革”思路和設計有問題,始終未能奏效。
到了明清時期,也曾啟動多輪“大部制”改革,其中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大部制”改革最有影響。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中書省,終結了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創設“四輔官”。明成祖時又設立了“內閣”制。內閣制度為清朝繼承,“黨議天下之政”,成為清代朝廷權力中心。
(選自《北京晚報》2013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