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有首著名的詩曰《天真的預言》,開頭四行是這樣寫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佛學大德弘一法師(李叔同)曾這樣把這詩翻譯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
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
現代詩人梁宗岱(1903—1983)則這樣翻譯了這首詩:
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
我更喜歡弘一法師的翻譯。他的翻譯中有一處故意的錯誤,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變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弘一法師故意的犯錯,更有佛法的光輝,這和他對佛典的熟悉有關。
《華嚴經》說: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在佛教的經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達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認為微小的顆粒中,存活著微妙廣大的世界。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小宇宙”。
尋常細微之物,換個角度,卻原來孕育著大千世界。
最深刻的佛法,體現在最簡單、淺白的日常對話中。《金剛經》中,佛祖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也是亞洲的著名大河之一,最寬的地方達二十公里,它的上游在西藏,其源頭是一個貌似大象的山口,中途集納百川。因為它從雪山流下來,就像從天上流下來一樣,所以恒河的原意叫“天堂來”。恒河灘上的沙子,細若面粉,難以計數。當然,宇宙中有成千上萬條無法計量的“恒河”,所聚集沙子的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佛祖每遇龐大的數字,總喜歡借恒河沙譬喻。恒河沙數,比喻數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樣無法計算。
恒河一粒沙平平常常,可每一粒沙子都蘊涵無窮能量,等待人們去開發,象征每一個平凡人,都有偉大的潛能,具有無限價值。
每個生命都是太陽底下的新事物,以前從未有像它一樣的東西,而且永遠也不會再有。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寓言是這樣說的:海邊,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許多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用不了多久就會干死。一個小男孩,拼命地從水洼里撈起一條條小魚,然后扔回大海。大人對小男孩說:
“孩子,這水洼里面有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寓言展現的是小男孩純真、執著、向善的人性之美。這種美,剔除了種種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的修飾,所以令人感動。而大人之所以“不在乎”,就是摻雜了后天諸多的雜念:救不過來,每天都有,我無法改變……
是的,每一條魚,都有自己的生命與世界,所以,在人生的點滴處,請多留一分心:你隨手摘掉一朵野花,看似無關緊要,但毀壞的很可能是蜂、蝶的一座天堂。
我覺得,我們不能把佛教當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當作迷信來看待,佛教是一種文化,一種讓我們善待并尊重地球上一花一木的文化。
在佛法的世界里,世間萬物都是擁有生命的。所謂大千世界,一花一草皆有佛性,一花一草皆為生命,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一個人如何對待生命以外的東西,直接關系到他如何對待生命本身。要學會去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
一朵野花,雖然渺小,但對于蜂、蝶來說,卻是一個天堂。
只有懂得見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開自己的世界。佛深知,再美麗的風景,只有用心體悟,才能領略到其中的美。再高妙的佛法,也要經過親身踐行之后才能得道。
佛祖經常傳教世人:心若無物,一花也是一世界;心若太滿,萬物空如。
參透這些,一貧如洗的你,即便握住一粒沙子,也能擁有整個世界。
無論自己能力大小,只要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一切,都能獲得自在與幸福。如果你是一條小河,就努力流入大海吧;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盡情地展示你的綠色吧;如果你是一片浮云,就隨風飄蕩去看世間美景吧。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盞燈,都有一分小小的溫暖,可以喚醒人間的歡樂、神圣和美好,化解愁苦與悲涼。
一沙一世界。這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一個世界,一個需要頓悟的世界。
(選自《我愛紅塵——凡人眼中的〈金剛經〉》,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