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溫涼爽、干燥,干燥的空氣最傷人體,會大量消耗人體內的水分。如果調養不當,人體往往出現口干、唇破、鼻干、咽喉干、皮膚干燥等現象。而秋季的燥氣,又直接傷害到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還會引起肺部疾病。中醫認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就很容易損傷肝的功能。故秋季養生,以養其陰為主,重在養肺。所以,在秋季應講究科學飲食,少吃蔥、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物,宜食用一些益氣滋陰,潤肺化痰的食物,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剩肺氣的侵入。
秋季隨著暑氣的逐漸消退,人們從暑熱的困乏中解脫出來,食欲逐漸提高,再加上各種瓜果大量上市,但應特別注意“秋瓜壞肚”的保健諺語。立秋以后,不論是西瓜、香瓜、菜瓜都不宜恣意多吃了,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
根據秋季氣候干燥、溫差較大的特點,人們在變換飲食方式上,應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為主,少食多脂肪、厚味及辛辣上火的食物。
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故秋季食粥便是保健養生的理想食品。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就主張:“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決也。”明代養生家李挺也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解燥生津,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他極力提倡人們在秋季的早晨,宜多喝粥來養生。清代名醫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粳米甘平,宜煮食。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我國民間養生長壽,祛病延年的方法有許許多多,而簡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中,粥療應算是其中之一。在粥療選料中,有大棗粥、山藥粥、生姜粥、蘿卜粥、玉米粥、菊花粥、鮮藕粥、蓮子粥、核桃粥、紅豆粥、芡實粥等。
秋季烹調選料宜甘淡平涼、晚秋微溫之物。烹飪方法應用白扒、白燒、清燉、黃燜、酸熘等方法。色澤上多用中間色、黃色為主,綠色為輔,配菜多用花色,口味上應清淡酸甜,這樣有利于生津潤燥,消夏季之余熱,去晚秋之清涼。
冬季,冰封雪凍,寒風凜冽,此時人體陽氣潛藏,陰氣盛旺,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發做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于化氣。《黃帝內經·素問》強調:“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躁則消之,靜則神藏。”因此,冬季養生,著眼“神藏”。冬季養生除要做到神藏外,還要做好選用御寒的食品。
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而且有些人由于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適當使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以滋養全身組織,增強體質,促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