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二字的“營”為謀求之意;“養”為養身或養生,二字合之為“謀求養生”。人們時常把“營養”當做食物里營養素含量多少和營養質量的好壞來理解,如某種食品有無“營養”或某種食品“富于營養”。但確切的含義是:“營養”是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體過程。因此,可以說,營養是一種作用,而不宜簡單地理解為營養物質。
我國營養學家周啟源教授對古今中外“營養”一詞做了全面考證,建議“營養”這一名詞定義為:生物或使生物從外界(指動物的食料、植物的食料)吸取適量的物質以謀求養生,這種行為和作用稱為“營養”。或將其擴大一些則為:生物或使生物從外界(指動物的食料,植物的食料)吸取適量有益的物質和避免吸收有害物質,以謀求養生,這種行為和作用稱為“營養”。
健康,是身體健壯,沒有疾病的代名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
1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是指體強無病,而且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2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十條標準:①精力充沛。②處事樂觀。③睡眠良好。④保持標準體重。⑤適應能力強。⑥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⑦眼睛明亮。⑧牙齒完整堅固。⑨頭發有光澤。⑩肌肉皮膚彈性好。
3 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宣布: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遺傳因素;10%取決社會因素;8%取決醫療條件;7%取決氣候環境。
從定義的內容看,健康是和諧之意,達到軀體健壯、環境適應的天人和諧、心態平靜、氣血暢通、心身和諧的健康狀態。凸顯了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和為貴”的自然和諧觀。
營養與健康緊密相連,合理的營養可增進健康,營養失調可引起疾病。如營養不良引起的營養缺乏病;營養過剩引起的富貴?。ǚ逝?、高血壓、糖尿病、冠心?。?。膳食中因缺乏某種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引起的疾病,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干眼病和與營養相關的優生、發育與衰老。以優生為例,腦的發育最關鍵的是胎兒期和嬰兒期。如果母親在妊娠期間蛋白質攝入不足,胎兒的腦發育不能正常進行。成人后,腦細胞的數量較正常人少。有人測定,母親嚴重營養不良,初生嬰兒的腦細胞數僅能達到正常嬰兒的80%,腦細胞的組成也將會不正常,這當然會影響到嬰兒的智力。天才或智力的物質基礎應該說是腦的發育,其中包括腦的結構和腦的功能。而腦發育的最旺盛時期是妊娠最后3個月至出生后一年左右。在此期間,最易受母親營養狀況的影響??梢姞I養與優生至關重要。又如,人體發育時期的身高、體重除遺傳因素外,受飲食營養的影響最大。也就是說,營養好的身高、體重肯定高于營養低的。盡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在生長發育中有一個理想的身材和體重,但跟營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有資料表明,日本人在二戰后的1945年,由平均每人每年吃肉4.3斤,蛋4.3斤,奶及奶制品25.4斤,魚蝦18.9斤,油脂2.2斤;到1970年的平均每人每年吃肉提高到26.2斤,蛋類29.9斤,奶及奶制品54.0斤,油脂18.9斤。隨著膳食結構的改變,日本人的身高有了相應的提高。再如科學家針對“營養與衰老”提出的生物鐘學說、自由基和游離基學說、遺傳學說、免疫功能改變、溶酶體膜損傷等理論,從生活起居、運動鍛煉、心態測試、煙酒習慣、愛好興趣等方面進行探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滋補藥和抗衰老藥等靈丹妙藥上;一些人把健康立足于日常生活中保持豁達樂觀精神、合理飲食和堅持勞動的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上。顯然,人們認同后一種的做法,因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長生不老藥,也沒有任何一種滋補藥能夠代替飲食營養。歷代帝王祈求長壽,而真正長壽的卻很少。恰恰相反,長壽的老人卻多是勤勞、素食的勞動人民。看來,補藥不如食補,只有合理膳食,吃得合理,才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因此說,膳食、營養與健康正相關。
(未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