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High/Scope課程開發于1962年,但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著,超越著。直到今天,對我國學前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就High/Scope課程編制中的“發展視點”、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四個緯度上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High/Scope課程;發展;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0 — 0156 — 02
High/Scope課程最初是以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編制的課程。時至今日,它之所以在多種認知課程模式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在美國學前教育中廣泛應用,是因為它在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超越。它的理論基礎已經不再局限于皮亞杰。我們有必要課程編制中的“發展視點”、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課程實施這四個緯度上來重新理解High/Scope課程。
一、High/Scope課程編制中的“發展視點”
兒童的發展是High/Scope課程編制的依據,即便兒童發展的事實本身是一種常識,但對其具體的狀況、方向、年齡特征的認識是多種多樣的。
(一)了解兒童整體的發展及多樣側面的發展
High/Scope課程尊重幼兒的發展,將幼兒整體發展各個側面地發展脈絡找出來,作為有助于教師作課程規劃的工具。通過展示兒童的一般發展能力和各個年齡階段的平均變化特征,了解大體的發展進程,就可以明了3歲、4歲、5歲各個發展時期的兒童會顯示那些特征,在行為上應該會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從而把握學習的可能性,設計有效的課程。不過,這只能是平均的狀態,未必是每一個兒童表現的特征。因此,High/Scope課程在了解兒童整體發展的同時,還注重了解發展的各個側面。他們認為孩子某一個層面的發展會影響其它的層面,也會受其他層面的發展影響。身為老師,在引領孩子學習時,必須特別注意:一定要兼顧孩子的每一個側面。此外,High/Scope課程注重每位幼兒獨一無二的個性和經驗。他們主張要了解你的孩子,就得了解為何每個人都如此獨特。不管在發展層面上孩子與孩子之間是如何相似,每個孩子的確有自己特殊的興趣、經驗和學習方式,并將之帶進你的教室。
(二)從關系角度把握發展
了解發展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發展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通過兒童同身邊環境的作用產生的。在High/Scope環境中,為了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空間和材料都是經過慎重選擇和布置的?;顒邮冶环殖扇舾蓚€“有趣的地方”(即活動區),圍繞明確的活動來組織。但無論哪個地方,材料都要有組織的擺放好,方便幼兒自己獨立地拿取或收拾。High/Scope并不推薦或贊成專為幼兒園設制的一些活動裝置或材料,反而比較贊同選擇一些普通的、易于操作的作品。在開學前和幼兒進教室之前,不管教師如何精心地準備和布置教室,當他們觀察了兒童實際使用空間和材料的情況以后總要進行一些調整。為了維持幼兒的興趣、支持他們延伸想法,教師要定期更換材料,讓場景更豐富,以便納入孩子的新經驗和新興趣。
了解發展與人際關系的關系。合作關系本身在長時期里是怎樣變化的,這本身就是發展的問題。由于幼兒和同伴、老師的關系,會影響到他們對幼兒園的看法和學習方式,所以教室里的社會氛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High/Scope課程的教室是一個共同體。一個讓人覺得安全、所有人能互相幫助、視自己為集體一分子的地方。而在這個班級共同體里,教師也幫助幼兒如何對待別人,以及自己希望如何被對待;如何提高自己與人合作、協商的能力以便交到朋友、維持友誼;如何解決問題和沖突等,以此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在這樣的共同體里,幼兒會學到哪些行為是被接受的,哪些行為則不被許可,然后發展出自律能力。創造一個班級共同體,教師要從了解每個幼兒并與幼兒建立良好關系開始。可見,High/Scope非常重視幼兒環境與幼兒實際情感的結合。正如他們所強調的那樣:“所有的幼兒在一個提供了有相當選擇范圍的,在供他們與材料和人的積極主動地相互作用的空間環境中,學習效果最佳。”1
二、High/Scope課程的目標
High/Scope的課程目標是事實層面的課程目標,不是價值預設的載體。它具有彈性設計的特點,可以把兒童發展理論所關心的帶有普遍性的東西盡量和兒童的具體發展聯系起來。由于課程目標列出的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以及接下來會發展出的能力,而不是列出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因此,教師可以將每一項目標分解成務實的期望,以此來規劃課程和設計教學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活動和課程目標相聯結。教師若清楚目標,就可以帶著目標去觀察兒童,更能準確的知道幼兒會問什么樣的問題,怎樣回答幼兒才是最好的;可以判斷幼兒已經具備了那些技巧,提供哪些幫助;可以精確地知道每位幼兒會做的事,以及你要如何支持幼兒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
三、High/Scope課程的組織
(一)HIGH/SCOPE課程組織的深層要素是經驗
HIGH/SCOPE課程組織的深層要素則在于經驗。HIGH/SCOPE 中的經驗,同時包含著經驗的對象和經驗的方式,這種雙重性又統一于“原初經驗”的整合性。實質上,“原初經驗”就是日常生活。HIGH/SCOPE的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驗的價值,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交給學生,主張課程設計把書本知識、概念、規則、技能、價值等要素“還原”兒童的“原初經驗”,“還原”為對兒童生活來說有效率的習慣,或還原為一些游戲或活動作業,內化為兒童的個性化知識和經驗的一部分。而這些只有通過兒童的主動學習來完成。兒童在學習活動中,以已有的經驗、心理結構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構新的理解,形成新的感悟,新的經驗。如果規則、技能、價值和技能沒有成為兒童個體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永遠是外在于兒童的客體,是課程組織的表層要素。
(二) High/Scope課程組織的中心是關鍵經驗
課程組織過程如果缺乏組織中心,勉強將不同的課程領域合并在一起,那只是混合,而不是真正的整合。之所以認為關鍵經驗是High/Scope課程組織的中心,是有一定依據的。關鍵經驗來源于兒童發展理論和教師們在10年的兒童教育實驗之中所得到的經驗。HIGH/SCOPE已經將58條關鍵經驗融人學齡前幼兒發展的課程中,并且廣泛地運用這些關鍵經驗促進幼兒技能和能力的發展。這些關鍵經驗被分成了10個領域:創造性表現、語言文字、主動性和社會交往、運動、音樂、分類、排序、數概念、空間和時間。教師可以選擇從最適合于本班幼兒的關鍵經驗入手,然后教師集體不僅僅依據每周確定的關鍵經驗來指導他們對幼兒的觀察和評價,還以此來設計活動和教學方法。他們發現它們不可能每天都在同一條關鍵經驗上花許多時間,因而決定在幾天內把重點放在2、3條關鍵經驗上。在幾周結束時,教師認為他們對大多數幼兒所確定的關鍵經驗方面的活動表現有了更好的理解。根據這些經驗,教師不再向兒童提出教師知道答案的問題,而開始要求兒童講述他們的所作、所想以及自己的愿望。可以說,關鍵經驗超越了學科的范例,參照師生制定出的議題或探究問題,透過課程的組織來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個人與社會統整的可能性。
四、HIGH/SCOPE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計劃最終都是通過教師得以實施的。關于教師的角色,幾乎在High/Scope的每一個關鍵經驗的每一個活動中,都有“教師的作用”“給教師的建議”部分。
教師是兒童發展的支持者,以幼兒為主導的學習并不是靠碰運氣——孩子碰到什么學什么,而是在老師考慮過幼兒的發展以及他們現有的知識內容之后精心為幼兒準備一個有趣、豐富的環境,然后讓幼兒做選擇。如家具的擺放、器材的選擇、精細安排的每日作息,以及教室共同體力爭鄉的社會氛圍,都能支持幼兒主動去學習;除此之外,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寬松、支持的心理環境。教室里每天進行的活動都需要老師不同程度的介入,如支持幼兒的建議,并且采用與同伴或成人“討論問題”的方式解決孩子們之間發生的沖突等。就像還在蓋的房子需要支架來將房子的框架支撐起來一樣,老師也使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法來支持幼兒學習的。比如和幼兒討論NwbAacDnfuXjmEQzPeu7Gw==他們的活動,單純地把幼兒正在做的事情描述出來,這種教學法可以讓幼兒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受更深入一些,也鼓勵幼兒對自己想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進行反省。
教師是兒童發展的引導者。教師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兒童的主動學習,在兒童的具體活動中要給予其幫助、引導。如:在一日活動安排的計劃時間內教師并不試圖去影響幼兒的選擇,而是幫助他們自己學會確定自己的選擇給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但是,除了鼓勵兒童自主活動以外,教師也會適當的對兒童進行直接教導。雖然幼兒是通過游戲在學習,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戲經驗都能倒向有意義的學習,有些東西還是需要正確教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直接教導效果會最好,直接教導包括先想好要如何把一項概念或技巧交給幼兒、需要什么器材,要判斷個別教、小組教還是整班一起教的方式最好,接著才付諸教學。在整天和幼兒的互動中,教師需要去判斷該介入什么和介入到什么程度,既創造各種機會讓幼兒自己去表現并激發出想學的動機,也不要介入過晚以致讓兒童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之中。
〔參 考 文 獻〕
〔1〕徐小龍.High/Scope 課程模式近二十年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1, (4).
〔2〕J.Schwab (1969).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J. Schwab (1978).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Selected Essays).Edited by I. Westbury & N. Wilcox: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287.
〔3〕參見Ralph W.T.(1949 )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86-88.; C. J. Marsh(1997 ) .Key Concepts in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London: the Palmer Press.P56.
〔4〕參見J .D. McNeil(1985)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183;黃政杰.課程設計〔J〕.臺灣東華圖書有限公司,1991,288-289.
〔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