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檔案館對農村籍退伍軍人檔案的接收保管始于1988年,到目前為止,共接收22237卷,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
1 退伍軍人檔案的整理
1.1 檔案裝具封面設置與整理。由于原退伍軍人檔案袋大小、封面設置等都不一樣,既不方便保管,也不方便查閱,因此,我們設計定做了統一的裝具“濮陽縣退伍軍人檔案袋”。對裝具封面的設計,鑒于退伍軍人在部隊時間不一樣,短的有二三年,長的有達八年的,甚至更長。檔案館接收是按退伍時間分批接收的。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以退伍時間加上姓名、籍貫查找比較方便。比如,只要知道利用者是哪一年退伍的,叫什么名字,入伍時所在的鄉(鎮),就可以查找到。對于檔案材料的具體內容,雖然這些退伍軍人檔案來自十二個不同的部隊,但經過統計分析,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十三類,分別是:入伍登記表、入伍體檢表、政審材料、入黨志愿書及相關材料、入團志愿書、黨員登記表,有關獎勵的材料(包括各種獎勵卡片、立功受獎的報告等),提升班長、副班長的晉升報告,各種鑒定材料,受處分的相關材料,退伍軍人登記表,慢性病的相關材料(病歷、醫療補助申請批復等),其他證明材料。由此,我們設計的檔案袋封面如表1:
備注
隨后,對館藏全部退伍軍人進行換袋、統一編號,對袋內檔案材料進行了分類編頁號固定整理,并將檔案材料的分類標在檔案袋的封面上。其順序見表1。由編號固定該份檔案資料在袋內的位置,缺項以次遞補。由頁數印證該份檔案資料的具體張數。再填寫上姓名、性別、退伍時間、籍貫(也就是入伍時所在的鄉、村)。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有的退伍軍人戶籍所在鄉并不一定是檔案中所填寫的籍貫,這是由于該退伍軍人入伍時占用其他鄉的指標造成的,在整理時一律按入伍、退伍登記表上所填寫的籍貫整理。錄入微機后,在查閱時如果查不到,就問其當時是否占用其他鄉(鎮)的指標入伍的,如果是按其入伍指標的籍貫就可查到。最后,一人一袋一卷,統一編號,把案卷號填寫在左上角的檔案號上,再把檔案號用口取紙固定在檔案袋的豎脊背上,如此上架后,方便調檔。
1.2 編制檔案目錄。為方便查閱與減少提調檔案原件,設置了《濮陽縣退伍軍人檔案目錄》見表2。
前八個項目的設置,是退伍軍人個人的基本信息,備注欄里一般填寫的是退伍軍人個人是否有病,是否參戰、參核、參加勘界等事項,沒有的一般不填。設置的理由是,這些年退伍軍人查閱檔案的目的一般有三種:一是有病的,可到民政部門辦理補助;二是參戰、參核、參加勘界人員,可申請民政部門辦理補助;三是60周歲可申請養老補助。這些都能從前六項和備注中得到確認。如果符合條件則根據案卷號調出檔案復制,出具證明;如果不符合條件,則不再調檔,減少對檔案磨損。九、十、十一項三項則是在管理中發現,少部分農村籍退伍軍人按照國家政策,不應該安置,可過了幾年后,他們又通過其他途徑,得到了安置(大部分是企業),這些被安置的退伍軍人在部隊服役的時間,又可算作工齡,他們要接續工齡,就必須把保存在檔案館的檔案調走,與其現在某個單位的檔案合二為一。為反映檔案流動走向,設置了索取檔案的單位、調取檔案人、調取檔案時間3個欄目。
2 退伍軍人檔案的管理
2.1 編制大流水檔案號。由于這些檔案來自人武部、退伍辦,分屬兩個全宗不便于管理,為便于管理,我們又按退伍年度順序編制了統一的大流水檔案號。
2.2 提調退伍軍人檔案的手續。提調檔案必須由退伍軍人本人持身份證、提調單位的信函(信函上需加蓋提調單位的公章和主管單位印章),填寫《館藏人事檔案轉出意見表》、《收進、移出檔案登記表》,最后在《退伍軍人檔案目錄》上填寫提檔單位名稱、提檔人姓名、提檔時間。退伍軍人本人身份證復印件、提調單位信函留在檔案館備查。
(作者單位:濮陽縣檔案局 來稿日期: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