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又放了一個大炮仗。
核爆炸雖然在朝鮮境內,卻在中國的家門前,是世界和平發展主旋律的跑調之音,不僅破壞國際社會和諧,還威脅到作為中國核心利益的國家安全。
核擴散的威脅
核的威脅無時不在,無論是把原料做成炸彈還是別的什么。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一國靠近邊境的核爆炸不可能不危害到另一個國家。雖然朝鮮的核武試驗是在地下進行,但钚239(朝鮮可能使用的核原料)的半衰期是24100年。十多年以后,朝鮮的密閉措施是否還牢靠?況且水泥塊堵不住水中的核污染,而地下水沒有國界。20多年前處理核原料的辦法現在已變得很不可靠了,如俄羅斯就正在為沉在北冰洋之下的核潛艇發愁,想辦法減少今后核泄漏帶來的危害。
福島核泄漏事故是因為地震和海嘯,朝鮮核爆炸卻是人為制造的威脅。朝鮮領導人非常清楚核爆炸的危害性,所以他們把核試驗盡可能地放在遠離平壤、靠近中國的地方,以確保首都的安全。畢竟,誰都無法確保不會發生意外。
不論朝鮮的真實意圖是什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最受朝鮮核武器威脅的國家是中國,而不是美國。這次核爆炸位置的選擇就對中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朝鮮在去年年底成功發射了衛星,同樣的火箭技術也可用來發射核彈。不過,它的核彈頭小型化、彈頭與火箭的結合等相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在今后幾年里,朝鮮核彈的威懾范圍將局限在周邊地區。
美國在韓國有兩萬多駐軍,他們是朝鮮核彈的“人質”。但美國有發達的預警系統和成熟的反導能力,而且報復意志堅定,朝鮮不會輕舉妄動。所以,朝鮮對韓國使用核彈的可能性不大,那將傷害到美國人和“祖國統一”路線的正當性。
但是,朝鮮仍有可能隨時使用核彈。實際上,只有讓其他國家堅信這一點,朝鮮非常簡陋的核武器才具有最基本的威懾力。朝鮮現在最可夸耀的是軍隊,而核武器是朝鮮武裝力量的核心。
在核武器問題上,朝鮮不受信任的原因正是它的好斗。在這個世界上,核武俱樂部成員的資格已被凍結;核門檻國家大都逡巡不前,不肯輕易邁過去。印度和巴基斯坦被接受為有核國家是很壞的先例,但還不是最壞的。這些國家大都表現克制,只有朝鮮和伊朗是例外。
伊朗領導人曾宣稱將用核武器毀滅以色列。為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敦促美國盡快打擊伊朗核設施。
在小布什總統時期,美國提出“先發制人”的打擊戰略,準備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發動預防性攻擊。但是,在需要盟國合作的時候,這個戰略受到重重障礙。如果美國對朝鮮的核基地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韓國很難同意。它擔心“光腳的”朝鮮可能作出激烈報復,陷半島于戰火之中。這個前景是“穿鞋的”韓國不愿意接受的。可是,如果朝鮮制造出幾顆可以用于實戰的核彈,韓國肯定是大輸家之一,在與朝鮮的對抗中處于下風。可以想見,朝鮮將動輒威脅使用核武器,使韓國人的日子過得更加心驚膽戰。中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很多,不僅處在核戰爭的陰影中,還要時時提防核事故的威脅。到那時,韓國和中國都會被挾持。
地緣政治的選擇
雖然三十六計里有“隔岸觀火”這一計,但這次中國并不在岸的另一邊——中國支持聯合國為核試驗一事制裁朝鮮。狹窄的圖們江阻擋不了核輻射和沖擊波,也不能使地緣政治現實更符合中國利益。
在地緣政治方面,朝鮮作為大國之間的緩沖區不再必要。冷戰之后,不再有兩大對峙的陣營。中國軍事力量近年來發展迅速,即使爆發新的冷戰,也沒有哪支軍隊愿意主動在陸地上與龐大的中國軍隊對抗。那時,如果非要在朝鮮半島設立緩沖區,美國至少像中國一樣需要它。可以肯定,即使沒有金家的朝鮮,美國陸軍也不會再次貿然向中國邊界挺進。如果美國空軍的飛機襲擊中國,沒有必要非繞道朝鮮不可。而在朝鮮半島設立圍堵中國的海軍基地,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不是一個好主意。在遠程和全球打擊的時代,前方基地的重要性下降了,危險性卻增加了。美國已經開始把一部分駐扎在東亞的軍隊撤到關島。更何況中美都是核大國,它們手里拿的家伙遠不是朝鮮核武器可比的。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韓國不會允許再次把朝鮮半島變成大國之間的一個戰場。
在朝鮮問題上,中國基于意識形態或地緣政治的擔心都已經過時,而朝鮮本身卻構成了一個威脅。如果刨除意識形態同盟這一要素,減少地緣政治緩沖區的考量,那么,中朝關系將被還原為正常的國家間關系,由國家利益主導。朝鮮核爆炸威脅中國的安全,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認識到這一點,就能解除不必要的顧慮,中國外交將獲得更大的騰挪空間。
利用對中國有利的變化
中國的外交可以強硬,但必須靈活。采取曖昧的政策,本來期望兩邊都不得罪,結果可能是兩頭不討好。
東亞地區是我們的攤子。如果中國假裝這里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無關,甚至坐在旁邊看笑話,就不要抱怨事態沒有按照中國的意愿發展。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地履行地區大國的責任,在東亞撐起安全與穩定的一片天空。這樣做還會產生一個作用:東海、南海的領海爭端將可能以最有利于中國的方式和平解決,那些抗拒中國的國家將被邊緣化。
如果中國對本地區的共同危險冷眼旁觀,無所作為,美日韓三國必然強化已有的軍事同盟。雖然它們聯手是針對朝鮮,但對中國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外部威脅的干擾,韓國和日本會有“獨立”于美國的沖動。現在亞洲許多國家開始了軍備競賽,將部分抵消中國取得的軍事優勢。
即使在同一個領域內,先后發生的事件之間也不一定構成因果關系。但是,上一屆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轉變,應該與朝鮮的這些事情有直接聯系。美國遏制中國的企圖現在已經很明顯。以美國的力量,遏制政策確實能夠給中國帶來很大困難,但美國也將付出極高的成本。美國發現這樣做很吃力,也很不劃算。在“重返東亞”之后,美國可能將“再再平衡”,向對華友好的方向作一些調整。這很正常,戰略平衡本來就是一個動態過程。
在朝鮮準備核試驗的躁動中,1月27日,中國進行了第二次中段反導試驗,獲得成功。在當天稍早的時候,美國也完成了一次反導試驗。對此巧合,分析家們有各種猜測,有人說中美在向對方展示力量,有人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兩國用相同的動作一起告訴朝鮮,它發射的核導彈將遭到有效攔截。
中國應阻止朝鮮發展核彈。如果朝鮮棄核,中國可以向朝鮮提供核保護傘,并給朝鮮經濟帶去有益的變化——前提是朝鮮嚴格遵守和平發展的原則。同時,中國以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為契機,倡導世界的無核化。
(摘自2013年2月18日《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