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塔哥尼亞,位于南美洲阿根廷與智利的交界,遼闊的安地斯山脈,48條冰川,湖水、森林及野生動物,曾被稱為世界的盡頭,是前往世界最南端城市Ushuaia的必經之地,不但連接了渺無人煙的極地與人類征服的欲望,同時也連接了一個美國青年伊馮·喬伊納德人生的事業與夢想。
環保一輩子
2011年11月25日,一則巴塔哥尼亞刊登在《紐約時報》的廣告吸引眾人的目光——“DON'T BUY THIS JACKET”,在美國特賣季即將開始的Black Friday,品牌如此宣言確實讓人好奇。創辦人伊馮·喬伊納德這么解釋:“人們買了太多想要卻不需要的東西,這不只是浪費,對環境更是無比傷害。例如沖浪,你需要的只是一件防寒衣,其他帽子、T-shirt,通通用不到,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Kelly Slater,穿著剪破的牛仔褲成績遠比他穿一件60美元的沖浪褲來得好。”如同巴塔哥尼亞美國總部門口所掛著的標語:“在死掉的星球上,沒生意可做”,試想當山跟海消失,雪不再下,人類無法存活,更莫論做生意賺錢,伊馮少年時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
這是個隨處可見的平凡故事, 60年前,14歲的美國孤僻少年伊馮·喬伊納德迷上了馴鷹,為了更接近懸崖上的巢穴,開始學攀巖,肆無忌憚地將青春消磨無際山脈中。他發現一條攀爬路線得打上百個巖釘,而這些純鐵做的巖釘都無法回收,時間久了,每塊巖石裂縫被敲打的破碎不堪,伊馮在想有什么替代道具能使用。在意,代表著知性的好奇心受到刺激,他花800美金買了臺鍛鐵爐,在自家后院打造出鉻鉬鋼材質的D型鉤環及可移除式巖釘,消息傳開后,引起攀巖界搶購。他跟幾個朋友冬天就窩在后院制造商品,一小時能制造出兩枚巖釘,每個賣1.5美元;后來成立了喬伊納德設備公司,運用機器大量生產,發展郵購,賺取足以支撐整個夏天到處攀巖爬山的生活費。
他們的確成功了,卻讓巖壁更加傷痕累累,伊馮沒想到原來的好意卻造成反效果,他毅然決然停售這些巖釘,省思著自己的商品是否成了環境殺手。在1972年巴塔哥尼亞首次發行的目錄里,伊馮用了14頁說明“干凈登山”理念,他寫到:“關鍵在于Clean,用巖楔取代巖釘讓巖石在反復敲打中不容易留下痕跡,這是保護自然的第一步。”
此后,巴塔哥尼亞持續推動環保,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100%使用有機棉,跟Malden Mills合作回收寶特瓶做為Synchilla Fleece原料。巴塔哥尼亞料子輕軟、機能強,用色又鮮艷,深受戶外運動界歡迎,卻奉行著5R(reduce消滅、repair修理、reuse再運用、recycle再生及reimagine重生)原則,伊馮認為丟棄行為是罪惡,希望消費者在買新衣服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舊衣服能不能回收再制,甚至跟ebay合作鼓勵大家上網買二手衣,這當然也是巴塔哥尼亞對自家商品夠有信心,一件就能穿很久。
伊馮·喬伊納德思考的是如何可以過自己能接受的生活,直到現在,他依然積極參與環保運動,自我課征地球使用稅,每年捐出所得1%給環保團體,抗議美國有太多用不到的水庫,拆除公路旁圍欄讓動物能順利遷徙;伊馮認為基因改造讓動物容易死亡,進口牧草是在消耗土地跟水資源,他就在巴塔哥尼亞高原放牧牛羊。
巴塔哥尼亞有個“環境實習計劃”,由公司出錢讓員工去環保團體當兩個月志工,只需記錄所見,公司照付薪水、零用錢,有員工因此辭職,成立“內華達曠野計劃”,巴塔哥尼亞還出錢資助。伊馮說過,只要能將自然留下,就是門好生意。
翹班沖浪去
伊馮·喬伊納德本身是個愛玩的探險家,攀巖、沖浪,他自稱“不情愿商人”,遵行著MBA管理法(Managin By Absence),他寧愿去爬山釣魚,也不想呆坐辦公室,他認為很多點子都是在站在海里、登上山頂時想出來的,只有真正在玩的人才會設計出好東西,玩樂過程同時也在測試商品,而且當你親眼看過大自然的壯觀,才會了解到這些好山好水有多值得珍惜。工作可以等,天氣不能等,在巴塔哥尼亞的墻壁上會更新當天的浪高、潮汐及風向,一旦有好浪好天氣,蹺班去沖浪吧!
多令人羨慕的工作方式,讓巴塔哥尼亞連續被《財富》、《商業周刊》選為最棒的公司,不信?還有以下閑話一則。有不少投資商認為巴塔哥尼亞是家身價低于獲利潛力的公司,想要收購,伊馮全部回絕,只淡淡的說:“我才不要讓華爾街那些油腔滑調的人來干涉我的公司。”現在巴塔哥尼亞還是間不曾上市的私人公司。(沈子晴)(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