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為一個少年派南印度的行程,因李安同名電影而衍生出的旅游新產品,但除了龐蒂榭里(Puducherry)一個廢棄植物園和木那(Munar)的茶園,整個行程與電影是沒有什么關聯的。
猶太教堂
科欽位于印度西南方,濱阿拉伯灣,是由內陸、半島和港口組成的海港城市,地理位置良好,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交錯留下的好東西還不少:中國人留下特有捕魚方法、荷蘭人蓋的皇宮、葡萄牙人蓋的教堂,甚至,是猶太人的街道和禮拜堂(Synagogue)。
猶太禮拜堂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窗子上戴維之星和玻璃吊燈宛如新造,然而如今已無猶太人在此居住。對,真是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不來還真不知道猶太人勢力曾經達到印度。古羅馬時期猶太人滅國,部分猶太人流轉至印度,有的在科欽落地生根,壟斷當地香料市場而致富,全盛時期人口達5萬。這些猶太人在他人屋檐下蓋著自己的神龕,固執地維持著家鄉的信仰。二戰之后以色列建國,這些猶太人縱使在此致富,仍執意遷回故鄉,拋下他們的禮拜堂,像拋下一架宇宙飛船。
行程太滿,路程太長,連印度廚師Nimmy 料理課程都錯過了。科欽的玩法應該是這樣:短則三四天,長則個把月,在此學瑜伽、西塔琴、冥想和做菜。Nimmy 和她先生的料理教室便在這樣悠哉氣氛下應運而生。
料理教室
家里布置得很雅,洗手間的毛巾疊得整整齊齊,軍隊里抓邊抓角那種折法。但她煮出來的東西真是沒話說,其特色是將印度與西洋料理結合的融合料理,比方說松餅炸雞,明明是美國南方黑人食物,她可以將炸雞偷天換日成印度烤雞,松餅改良成印度囊餅,卻無任何違和之感。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但什么都可以變成自己的,科欽這個城市、Nimmy的菜肴大概都是這樣的精神吧。
Nimmy太有個性,很想留下領教領教,然而我們必須趕路,趕4小時的山路到少年派度假的木那,停留兩晚,然后再搭8小時的車到一個大同小異的山城烏提(Ooty),搭一段登山小火車,再停留兩晚,接著轉五六小時的山路到麥索爾(Mysore),至此,旅途就差不多要結束了。
山寨皇宮
代瓦拉杰是一處傳統市集,香料區、咖哩區、蔬果區、鮮花區,動線規劃得清清楚楚。市場里,聲音吵,氣味吵,顏色也吵。香蕉蘋果柳橙層層疊疊,好似穿金戴銀。小攤販將收音機的音樂開到最大,聽著那砰砰砰的節奏仿佛置身寶萊塢電影場景。循著空氣中的花香就找到了供佛的鮮花區,男男女女盤坐平臺上,嘴里吆喝著,手里串著供佛的花環,串好了,就堆在腳踝膝邊,疊到及腰的高度,那是污濁現實里一個小小的神龕。
市集四周被墻壁包圍,墻上有星月花紋,那都是300年前,古麥索爾王國的墻。這個麥索爾王國自1399年開國,1947年印度獨立并入邦聯。因被德干高原屏障著所以不受北方王朝襲擾,即便18、19世紀,在英國的輔佐下,都能維持一定的獨立狀態。王朝自1897年開始,花了16年山寨了一座英國白金漢宮,可內部又別出心裁地安置了布拉格的水晶吊燈、蘇格蘭的地磚、比利時的窗花;樓高三層圓頂的雪白宮殿揉合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精粹,240公斤重的黃金寶座、雕刻精致的鈍銀大門及玻璃孔雀大廳,富貴人家的生活推到極致,大概就是這樣。誰都憧憬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所以麥索爾王朝后人索性將另一個行宮改建成飯店,只要二三百美元就可以入住一晚,享受當一夜皇帝的風流滋味。
領略皇宮的奢華,通常要逛兩次,一次白天逛皇宮內部,一次拍黃昏外觀,假使是星期天晚上造訪,還可以在外部欣賞皇宮萬盞燈泡齊亮的壯觀景致。明星樣導游南杰為我們安排的行程是先拍黃昏外觀,隔日白天再入宮參觀。“但入宮之前,我想再帶你們去另外一個地方。”南杰神秘兮兮地說著。他取消了后續所有班加羅爾的行程,讓我們能有多一點時間領略麥索爾的美好,果斷的作風顯然是胸有成竹。
車子在鄉間繞了近一個小時,然后停在一處濕婆神廟外,穿過一處庭院,一座類似吳哥窟風格的石刻建筑矗立眼前。這個濕婆神廟為13世紀印度武將Somnathpur所建,所以又稱Somnathpur神廟。寺院小小的,最可觀的是外墻的石刻壁畫演繹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和《愛經》(Kama Sutra),漫天神魔交戰、彼此諒解;浮世男女欲仙欲死的交歡,在高潮那一刻領略宇宙的奧義。700余年的壁畫保存完好,仿佛昨天剛剛刻好的,神廟預估這一兩年便可列世界文化遺產。(李桐豪)(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