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咨詢室里進來了一對母子。年輕的媽媽和她十六歲的兒子。
我問孩子叫什么名字,小男孩很活潑且大方地告訴我他叫小方。我引他們一同坐下,讓孩子正坐在我的對面,媽媽在旁邊。才剛坐下,媽媽對小方就一句呵斥:“別亂動,手放下!”孩子白了媽媽一眼,不情愿地扭了一下,把手背到了身后。我心里笑起來,對媽媽說:“沒什么的,這不是上課,不用那么嚴肅……”
我問小方:平時都喜歡做些什么呢?小方一下便活躍起來了,說喜歡畫畫、踢球,還有英語……小男孩連珠炮似的說了一通,看得出,他是個喜歡交流、喜歡表達、很有活力的同學。我又問他們今天是因為什么到老師這里來,還沒等孩子張嘴,一臉愁容的媽媽馬上告訴我:“小方這孩子太好動了,上課盡走神,坐不住,靜不下來……學習非常受影響。”我看了一眼向我“打報告”的媽媽,沒吭聲。然后問小方:“你覺得你媽媽說得對嗎?”小方點頭道:“是的……就是走神。”
我心里明白了一大半,這位媽媽的焦慮好像已經傳遞到孩子那里去了。接著,媽媽又告訴了我一個細節:“最近老師反映上課時,小方會突然打一個冷噤,然后茫然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好幾秒鐘呢!”
這時,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和眼前的這位媽媽單獨交流一下了。于是,我讓小方到外面的候客室坐一下。
顯然,這是一樁母親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讓自己的焦慮殃及孩子的親子教育案例。我們的交流開始逐步深入。
我:“你什么時候發現兒子走神好動是很嚴重的事?”
媽媽:“快一年多了,我很是焦慮煩躁,覺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像別人家的那么專心?”
我:“那么,他是什么時候出現這個問題的呢?”
媽媽:“其實他之前的學習還是很不錯的,就是自從上了高中,進了英語特長班后,老師反映他上課走神,我就特別難受,連覺都睡不好。何況他第一個學期考試還滑下了十多名。我是個全職媽媽啊,好難受……”說著說著,小方媽媽的眼圈都紅了。
我:“小方喜歡英語啊,他到底差到什么程度呢?”
媽媽:“其實也還好,一節課據說他起碼要走神三四次,老師說她可能跟不上,我就急了。”
我:“特長班大概多少人?”
媽媽:“70多。”
70多人的一個特長班,老師怎么可能對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家長一窩蜂地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這樣的班級,孩子稍微調皮好動一些,老師的態度反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位全職媽媽,心里有太多的壓力。認為自己是全職,教育出來的孩子就一定要比別人好。所以,媽媽嘴里更多的是敘述別人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孩子如何如何不好的話。這其實是身為家長的大忌。
我們的交談開始引向糾正媽媽做法的話題。
經過我的啟發,媽媽終于承認是她在強化“走神”,把這樣的焦慮傳染給孩子,造成孩子在課堂上看到老師就打冷噤的表現。這樣一來,覺得自己有毛病的人,能放松下來好好學習嗎?
心理咨詢師建議:
一、今天回去以后,不再提“走神”二字,弱化它給孩子造成的陰影。
二、媽媽觀察自己兒子“全神貫注”的時候,看看他能持續的時間有多長,只要稍有進步就要進行鼓勵,強化小方的專注力。
三、如果英語強化班不很適合小方,可以選擇別的培訓機構或者放棄。孩子才十六歲,塑造孩子自信、專注,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恒心,不要只盯著一個分數來否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