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地氣的最高級別會議
盡管受關注程度很高,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涉及到經濟工作的會議總會有些只知其名,不知其詳。加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要關注經濟政策的宏觀領域,而且會議級別又很高,人們難免感到會議離自己很遠。但實際上,這個會議從準備到召開再到決策,都接著地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常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召開,開會時間短則兩天長則4天。雖然會期不長,但會議的準備可謂細致。每年七八月份,當一年的經濟工作開展剛剛過半時,中央直屬機構和國務院各部門就開始收集有關經濟工作的材料,并上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對收集上來的資料進行統籌之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會著手起草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這就意味著,總書記在會議上的講話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全國經濟工作情況的統籌分析之上。
此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中央領導人也會花時間,深入基層進行經濟調研。他們在調研中經常提起的內容,往往會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11月26日,總書記習近平來到經濟還欠發達的山東菏澤調研。習近平指出,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一樣,都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在此之前的11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黑龍江同江、撫遠、哈爾濱等地考察時指出,農村改革是我國當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和當地干部群眾探討了制約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障礙和矛盾。在完成材料統籌和調研的基礎上,中央政治局委員們會就來年的經濟工作方針達成一致,隨后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1994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召開,今年是第二十年。縱觀這20次會議,每年的主題都有所不同,但在一定時期內又呈現出比較穩定的狀態。比如,2000至2004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5至2007年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8年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9和2010年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從2011年到今年,則又回到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總體穩定發展態勢,同時也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政策方針。
明年突出“進”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這是繼2011和2012年之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第三年將穩中求進作為總基調,但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看來,今年穩中求進的側重點和以往有所不同。
“前幾年更突出‘穩’,而今年則突出了‘進’,尤其是‘進’的方向發生了變化。過去,‘進’更多體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今年則講到了在哪些具體領域推進改革,比如住房、就業等。”趙錫軍說。一般年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考慮的是明年經濟工作具體怎么開展,但2014年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的第一年,“經濟工作的開展就有一個和全會決議銜接落實的問題”。
提及改革,本次會議提出的“寓改革于調控之中”無疑成了一大亮點。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提法,是對宏觀調控思路的改變。過去,完善宏觀調控更多的是在技術和細節層面,而現在強調用改革的思路,科學地進行宏觀調控。
在處理長短期目標的問題上,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有所“進”。“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宏觀政策的黃金平衡點”這一理念首次提出,重點針對的就是長短期目標關系的問題。趙錫軍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目標可以分為兩點,一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二是在社會制度方面有相應的安排。“但這個長期目標不能被綁在天邊、掛在嘴上,必須一步步地實現,通過每年解決多少就業問題、提高居民多少收入的具體工作來實現。解決好具體問題和長遠目標的關系,也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黃金平衡點。”
追求發展的質量
相比于總基調上的相對穩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具體的經濟領域做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會議提出了六大任務: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防控債務風險、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幾項任務雖然看似宏觀,但無一不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任務提出后,將陸續有具體細則出臺,我們的生活將因此發生改變。就這些具體問題,趙錫軍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環球人物雜志:怎么看待明年的宏觀經濟工作?
趙錫軍:主要是4點:穩定增長、調整結構、推進改革、防控風險。明年的經濟工作不再像以往那樣強調速度和規模,而是追求發展質量和素質的提高。
環球人物雜志:會議提出的六大任務中,重點提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我國糧食產量“十連增”的情況下,這樣提有哪些考慮?
趙錫軍:這是從兩個角度著眼的。首先,是供求關系的安全。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的確在連年增加,但國家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也很快。原來糧食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很大一部分糧食已經轉向了飼料生產、生物能源等用途上,糧食變成了重要的工業原料,需求量比單純作為口糧時飛速增長。這種情況下,糧食供求之間難免出現不平衡。第二是糧食質量的安全。現在的糧食生產和加工有了許多新技術,農藥、化肥、添加劑等都可能造成糧食污染,保證糧食質量安全也就被提上了日程。為了應對這些新出現的情況,強調糧食安全是必要的。
環球人物雜志:這次會議還首次提出了防控債務風險,尤其是地方債務的問題,這說明了什么?
趙錫軍:從地方債務的產生來看,主要是地方政府多年來過于強調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需要資金,借債是最容易籌集資金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解決眼前的經濟增長問題,忽視地方財務的可持續性,只考慮借債,不考慮還債,地方債務越來越重。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地方政府無法償債,給金融市場帶來區域性風險。一般來說,政府負債率和GDP的比例不能超過60%。現在據不完全統計,所有地方債務加在一起,這一比例已經超過50%,潛在的債務風險是存在的。
環球人物雜志:今年只提出了解決好住房問題、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等,不像前些年提到房地產調控,原因何在?
趙錫軍:不提不等于忽視。對于房地產的調控,中央這些年來從沒有放松要求。房地產調控實際上已經成了常規工作,每天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