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夏讀大學時,銀行會在學校里經常舉辦“免費辦卡、贈送禮品”活動。抵擋不住誘惑的她填寫了一張信用卡申請表,開通后去商場刷了幾筆,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新鮮勁一過,信用卡就被拋到腦后。一晃幾年過去,工作后的小夏想要自己創業,去銀行申請貸款,結果卻被銀行告知她有信用卡欠款沒還,無法貸款。小夏說,不就幾百塊錢嗎,我還上就行了吧?銀行說那也不行,欠款數額雖小,但逾期這么久,會產生嚴重的不良信用記錄,至少兩年之內無法獲得貸款。小夏這才追悔莫及。
事實上,很多中國人還沒有對信用記錄引起足夠重視。在一個法制化和市場化的社會,信用其實就是一種法律承認的財產利益。信用體現了一個人兌現承諾的能力,這讓我們能夠獲得信任、超前消費、透支金錢,更快捷方便地享受生活。盡管它不是實體存在,最終卻能以物質的形式反映出來。可以說,正是大大小小的信用能力所組成的信用體系,維持了一個龐大經濟體的正常運轉,也維持了一個商業社會的秩序和公平。也正因如此,每一個人都要為“失信”付出代價。
12月20日起,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征信機構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征信機構是專門從事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出具信用報告、幫助客戶判斷和控制信用風險的機構。未來將會成立越來越多的征信機構,幫助我們了解和管理自己的信用記錄。目前,我們個人的金融信用記錄,可以持身份證到居住地的中國人民銀行查詢。今年人民銀行還開通了網絡查詢平臺,北京、山東、遼寧等9省(市)的身份證號碼可以在線查詢。人民銀行出具的信用報告會客觀展現你的信用記錄,但不會進行評價。只有在需要跟商業銀行貸款或辦理信用卡等業務時,銀行方面才會對你的信用記錄進行評價,決定是否予以辦理。
在當下的中國,我們的哪些行為會影響信用記錄呢?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欠錢不還”。尤其是你向銀行借的錢,包括房貸、助學貸款、信用卡還款等,都會被記錄在案。別說不還,還晚了都不行。
這其中,房貸還款記錄最受重視,銀行會參考最近7年內的房貸逾期還款記錄。其次是信用卡,兩年內的逾期還款記錄都會影響銀行對你的信用評價。如果連續逾期不超過3次、累計逾期不超過6次,可以視為情節較輕。但逾期天數不能過久,最近1年內只要出現過一次90天以上的逾期,獲貸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了。對于在校期間接受過助學貸款的人來說,這筆貸款的還款情況也是一項重要指標。
既然貸款逾期這么危險,那不辦信用卡、不貸款,信用記錄應該是最好的吧?事實上,信用記錄一片空白也不是好事,因為沒有記錄意味著銀行無法得知你的信用水平,也就不敢相信你的償付能力。
另外一個影響信用記錄的大項是日常公用事業繳費。水電、煤氣、供暖、電話費現在都納入了個人信用體系之中。這些費用可以聯網查詢、在線支付,十分方便。個人應該養成定期查看賬單的習慣,及時繳納相關費用,避免產生滯納金,積累良好的信用。
此外,隨著國內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信用記錄涉及的范圍今后會擴展到更多領域。比如繳稅情況,是否有偷稅漏稅行為;還可能與駕駛記錄相關聯,是否有過酒后駕車、違章停車等。將來,不良的信用記錄除了會影響貸款的成功率,還可能讓你不能考公務員、不能當教師、不能升職等。而良好的信用記錄會成為伴隨你一生的優質無形資產,讓你的生活工作如魚得水。因此,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信用記錄,這句話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