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個8%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推薦你也買一個!”“不用,我上個月炒股賺了20%。”“哇,你才是理財高手啊!”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理財觀念——收益率越高,就越會理財。可理財真的是一場追逐收益率的游戲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理財的目標。買豪宅豪車?不是。這只能算個人夢想。理財的目標,是有朝一日衣食無憂,不再需要工作,好好享受人生。換句話說,就是退休。
這里的退休并不是指熬到年齡自動離職,而是指能夠不再為掙錢奔波,過上夢想的生活。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規劃。
首先要規劃人生。目前中國大多數年輕人沒有清晰的人生規劃。一方面,他們被社會輿論所綁架,一味追求高薪;另一方面,他們缺乏對自己的準確定位,被花里胡哨的宣傳牽著走,盲目消費。一個可靠的人生規劃的前提,是根據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在社會上最合適的位置。之后根據這一位置的收入,對消費和理財進行定位。這里肯定會有舍棄,想要安逸舒適,就得節衣縮食;想要揮金如土,必然千辛萬苦。
其次要規劃收入支出。先從支出開始。首先要清楚,過上自己定位好的生活需要哪些支出。一方面有日常性支出,包括衣食住行、旅游、通訊、休閑,等等;另一方面有大件支出,包括自住型購房、購車等,以及這些購買帶來的后續支出,如房產稅、裝修和修繕費用、養車支出等。還有一類支出屬于不可預見的,如大病、財產損失,等等。接著是收入,主要指工資收入,包括目前的收入以及對未來收入的預計。
然后,將你的未來壽命逐年建立表格,比如你今年30歲,預計自己的壽命為80歲,就要建立50欄表格,將現在的儲蓄和負債、每年的預計收入和支出填進去,把所有年份的結余或虧欠加總。如果總收入大于總支出,即錢掙得多,到死也花不完,那么可以考慮提前退休;如果結合恰當的投資理財,甚至可以更早退休。如果總收入小于總支出,意味著你退休后將面臨無錢可用的境況,這就需要你要么調高收入目標,要么降低支出目標,也就是修改你的人生規劃。
最后,規劃人生現金流。
第一步,給未來的支出劃分風險承受能力。那些很難根據收入變化而改變的支出,風險承受能力就比較低,比如衣食住行等生活支出和短期支出。而中長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收入進行調整,風險承受能力中等。
第二步,規劃投資的期限以配合未來的資金支出。比如,兩年后需要買房或買車,所需資金的投資期限就是兩年;又比如,退休的時點是30年以后,那么投資期限就是30年。
第三步,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選擇投資渠道。風險低、期限短可選貨幣基金,風險低、期限長可選存款,風險和期限中等可選股票基金,風險高、期限長可選房產,等等。選擇金融工具時,要牢記一點:嚴格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進行篩選,不可突破。否則,投資一旦出現虧損或者急需用錢卻發現投資未到期,將面臨無錢可用的窘境。
在規劃未來支出時,會遇到不可預見的支出,該如何處理?答案是通過購買保險將它“平滑”到許多年份中去,也就是通過很多年份的固定小額支出,換取某一年的巨額支出。雖然保險是一種收益非常低的金融工具,但它可以將不確定的支出變成可以預計的支出,讓規劃的風險大大降低。大病險、意外傷害險、財產險和養老保險基本可以滿足需要。
最后回到開篇的問題,理財的好壞不在于收益率的高低,而在于規劃的合理性。理財收益是合理規劃后錦上添花的東西,不可過分追求。高收益總是伴隨高風險,也許幾年內可以達到很高的收益而避開了風險,但人生幾十年,高風險遲早會暴露出來。事實告訴我們,對收益的過分貪婪,幾乎都會以慘敗告終。
理財是一項終身事業,應以規劃為重心,收益為驚喜。這樣,收益做得好,可以開心地提前退休;做不好,也不至于影響自己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