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棱鏡門”事件爆發以來,竊聽風波就一直不停地發酵,可謂“一浪接一浪”。10月下旬,媒體爆出美國國安局監聽35個國家和地區的一把手,德、法等美國重要盟友的元首都在“受害者”之列。
德國是美國在歐洲親密的盟友,美國兵從冷戰時期開始就在德國境內駐扎。直至今日,所謂的“美軍非洲司令部”還設在德國的斯圖加特。同時,各路美國情報機構也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五花八門的情報設施。正因為此,美國國安局針對德國總理、政府機構、經濟目標、政府官員乃至普通公民的監控和竊聽,才會在德國朝野引起巨大的憤慨與抗議,使其成為譴責美國監聽行為聲音最高、行動最活躍的歐洲國家。當然,德國的激烈態度也沒換來什么,美國對于竊聽的態度一直漫不經心,白宮開始矢口否認,繼而裝聾作啞,情報機構和國安局負責人甚至在國會聽證會上大談“歐盟國家是美國竊聽行為的受益者”、“竊聽是有必要的”,一些國會議員指責歐盟國家的憤怒是虛偽、惺惺作態。
不過,德國畢竟是歐洲第一政治和經濟強國,是美國全球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前沿伙伴,德美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對美國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最近又有了一種引人關注的說法:據德國政府內部消息透露,德美之間有望在明年初簽署“互不監聽”協議。盡管一些具體細節,甚至協議能否最終簽署還是未知數,但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德在處理監聽危機上都做了一些妥協,正在找一個雙方可以下臺的臺階。
德國國內一些人對此類協議表示擔心,認為美國即便真有意簽署,也不過是一種“滅火”的公關手段。美國多家情報機構在德國經營多年,樹大根深,且有諸多外交、軍事特殊身份可供掩護,“互不監聽”不過說說而已。更何況,所謂“互不”,是在雙方實力相當時才有意義,美德監聽能力強弱對比鮮明,這個“互不”說到底還得看美國的臉色。而國際社會則擔憂:這樣的“互不監聽”發展下去可能會形成新的合伙監聽。
事實上,類似的監聽協議或監聽合作在歐洲國家之間早已有之。據英國《衛報》披露,過去5年間,德國、法國、西班牙、瑞典與英國情報機構密切合作,進行了大規模的網絡監控和電話監聽合作。美國也沒閑著,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5個國家二戰剛剛結束就組成了一個情報共享聯盟——“五只眼”,相約共同刺探、破譯情報,將“情報共享”機制化,且互不刺探情報。據說,“五只眼”的監聽站覆蓋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當然,即便有“互不監聽”協議在,也無法保證協議國之間完全不進行彼此的情報收集,這些國家雖有共同利益,更有自己的私利。而且,監聽竊聽之類的行為,對美國這類國家來說,即便敗露了也沒有什么丟人的,畢竟還有因竊聽民主黨而導致尼克松總統下臺的“水門事件”創下的丑聞先河呢。
但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提出的所謂“互不監聽”,目的之一是為了安撫“受害盟友”,拉他們入伙。一些盟友心里也明白,抗議來抗議去并沒什么用,還不如半推半就,搭上美國這艘監聽大船,說不定也能得到點情報或提升一下自己的監聽手段。于是,“監聽聯盟”將就此產生。
有國際問題專家總結過歷史上出現的“監聽聯盟”:起初是西方陣營為了對付東方陣營的產物,后來是霸權國家聯合起來對付一些“敵對國”或“邪惡軸心”。現在,如果美國再扯起大旗,很可能就是部分發達國家一起對付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這道以“弱肉強食”為本質的“監聽黑幕”,必然讓那些小國和經濟欠發達國家最受傷害,讓本不穩定的國際陣營變得更加紛亂與動蕩。
退一步說,即便此次美國與德國的“互不監聽”協議僅僅是為躲避“棱鏡門”壓力而使的障眼法,也應該引起國際社會的警惕:在全球竊聽烽煙四起的時候,美國作為始作俑者竟無半點悔過的意思,反而充當“攪屎棍”的角色,意欲借“監聽聯盟”在國際社會掀起新的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