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到1984年,圍繞如何對待金錢,《中國青年報》刊登系列文章,提出“反對‘一切向錢看’”。30年來,“一切向錢看”屢次遭到有識之士的嚴厲批評。但令人痛心的是,口誅筆伐擋不住“向錢看”的強烈欲望,逐利對社會的侵蝕深入骨髓。當下的社會問題,無一不是“一切向錢看”惹的禍。
——街頭小販用假羊肉,路邊小館用地溝油,大型超市賣染色饅頭,國際連鎖店用蘇丹紅。一串羊肉、一根油條、一個饅頭、一個漢堡,掙不了大錢,但就有人為蠅頭小利喪盡天良,更有人鉆營出一條造假鏈,牟取暴利,禍害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污水排向河流,有毒氣體排向空中,砍掉樹木造紙造筷子,占用農田蓋樓蓋廣場,打著“發展經濟、造福百姓”的旗號,實則以GDP換升遷。這是更高明的“一切向錢看”。更有甚者,升遷同時從土地財政、拆遷經濟中撈好處。至于環境保護,誰在乎?
——跑項目得找關系,談合作得送禮,賣產品得給回扣……別說國企民企,就連外企也熟知這套“一切向錢看”的商業潛規則,他們在國外遵紀守法,到了中國就投身于商業賄賂的行列。今年7月,全球最大的藥劑集團、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被披露“與中國多家醫院存在不正當交易行為”。
——唯利是圖侵蝕到社會的精神領地。大學本是“象牙塔”,但如今,教師追名逐利,教育急功近利,這些備受人們詬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海鵬最近就嚴厲批評道:“這都是‘一切向錢看’在作怪……義利之辯不講了,誠信缺失出現了,各種造假出現了。急于發表文章,急于拿到學位,急于出版著作,急于評上職稱,急于拿到獎項,甚至假實驗報告、假學位論文、假畢業證書也紛紛出籠。”
——金錢糾葛還釀成諸多惡性社會案件。9月初,山西警方確認,6歲兒童被挖眼案的嫌疑人是其伯母,作案起因可能是贍養老人產生的經濟矛盾。而此前,廣西賀州某地稅局長一家四口被妻妹殺害,起因也是家庭經濟糾紛。
“一切向錢看”帶來的社會問題還有很多。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適度的“向錢看”客觀上對沖破思想束縛、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起到一些積極作用,那么現在,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毫無節制的“向錢看”對今日之中國有百害而無一利。對國家,“向錢看”不再能帶來經濟紅利,相反,瘋狂牟利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大阻力。9月7日,習近平在回答哈薩克斯坦大學生提問時就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對社會,“向錢看”不再能鼓舞干勁,反而讓道德淪喪;對個人,“向錢看”不再能創造致富神話,而是利令智昏、身敗名裂。
一個只認識錢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人。同樣,一個只認識錢的民族,也是得不到尊重的民族。逐利必須有邊界,現在我們要再次反對“一切向錢看”,找回中華民族正確的金錢觀、成功觀,為中國道路尋找持續的“精神激勵”。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義利之辯”,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開篇就記載,梁惠王問孟子:你不遠千里而來,是不是給我們帶來了實利?孟子答:何必開口就談利呢?治國有仁義就夠了,如果上上下下想的都是利,國家就危險了。這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智慧,仁義禮智信與現代商業文明強調的守規則、重制度、重誠信恰恰是契合的,它們能夠規范社會生活,糾正拜金之風。
媒體也要擔當責任。近十年來,瘋狂的選秀和奢侈的舞臺在不斷重復“一夜成名”、“財源滾滾”的故事,極大地誤導了年輕人。此風必須剎住。媒體要講述更多真善美,傳播更多正能量,引導人們看到真正值得追求和守護的事物。
我們也要對自己身處的時代和未來的發展有清醒的認識。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許多社會問題不再是GDP和金錢就能解決的。無論國家還是個人,“一切向錢看”的成功模式到了強弩之末,想要走得更遠更好,必須跟“一切向錢看”說再見,走上健康、持續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