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人羅納德·哈利·科斯逝世,享年102歲。這位長壽經濟學家的去世,在中國引發了大量討論,甚至出現了一股“科斯熱”。表面上看,是因為科斯的理論和思想在中國獲得了廣泛的尊重。
科斯以兩篇論文奠定了自己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76年前的《企業的性質》和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其中,交易成本和產權的重要性是其最重要的貢獻。上世紀80年代,科斯聲名鵲起。此后,由于張五常等華人經濟學者的推薦,科斯的理論也漸漸在中國學術界得以普及,并啟蒙了一大批制度經濟學的信奉者。
眾所周知,中國30多年前開始的改革,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這是一個降低交易成本、簡政放權、提高效率的過程,同時,對國有企業產權的清理與界定也一直是改革的重點。這些問題都與科斯的理論密不可分。不僅如此,科斯反對政府監管,強調市場自行調節的核心思想,也與目前中國主流經濟學界所倡導的推進市場化、減少政府干預的主張不謀而合。
正是由于這樣的契合,中國經濟學界似乎特別重視科斯。吳敬璉、周其仁等著名學者都曾公開稱贊科斯的理論及其對中國的重大意義。時至今日,雖然科斯的思想仍在啟迪后人,但也有些觀點遭到了質疑。比如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市場是否真的比政府更有效率?市場是完全不需要政府,還是應該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如果還固守科斯理論不放,就難免會把市場化看成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路徑,從而陷入原教旨的泥沼。
科斯身故后的這番高調紀念,似乎夾雜著一些過度追捧的成分。一方面,有些人把科斯對中國的學術貢獻過分夸大了,更有甚者,認為科斯提出的思想才是中國未來的必經之路。事實上,盡管科斯生前對中國極其關注,但他既不懂中文,也沒來過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科斯對中國市場經濟的論述是有些理想化的,他對中國經濟改革產生的實際影響也沒有國內某些經濟學者贊譽的那么大。
另一方面,國內很多人對科斯人格魅力的追捧已經蓋過了對其學術成就的關注。科斯生前曾用自己的諾獎獎金資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學術會議,這確實是難能可貴而值得尊敬的,但如果我們對他的贊美都聚焦在這類事情上,反而是對其學術成就的一種漠視。
可以說,“科斯熱”折射出目前國內存在的兩個問題。其一,是經濟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疲軟”。與科斯這樣一輩子潛心鉆研學術的經濟學家相比,中國很多經濟學者似乎更喜歡在媒體上拋頭露面,或者給企業家們做培訓演講,再或者通過申請科研項目撈錢。盡管還有不少不求名利、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學者,但他們卻不是發聲群體的主流,更談不上擁有話語權。這種大環境影響了中國經濟學者的整體研究水平,一些曾經頗有名望的經濟學家也裹足不前。
其二,是我們過度追捧學術偶像身上的“人格光環”。特別是一些經濟學者,在評價、紀念或贊揚學術大家時,出發點并不僅僅著眼于學術本身,而更關注所謂學術良心與人格魅力。這導致出現了一批散發著虛幻光芒的所謂“意見領袖學者”。比如,在微博上,民粹經濟學者往往更能獲得民眾認同。他們致力于把自己打扮成業界良心、市場化的鼓吹者,通過抓住人們的某些心理,獲得一呼百應的意見領袖地位。實際上,真正的經濟學思想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論斷,真實的世界也是復雜多變的,世間百病不可能只靠一種藥就全部治愈。
真正的學者需要的是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都不會給他們帶來幸福感。科斯無疑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理論,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所處的時代;他身上的學術精神,也應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學習的榜樣。“科斯熱”讓我們思考的,恰恰是不應該太熱,我們現在需要培養和保持的,是一種獨立、冷靜、客觀、公正的學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