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5日,上海環球港門口,100多名年輕人上演了一出5分鐘的“熱舞”,不同的膚色,洋溢著同樣的笑容和朝氣——這是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們首次在大眾面前亮相。
雖然位于浦東世紀大道的教學樓正在裝修,未來一年要借用華東師范大學的校舍,但這絲毫沒影響上海紐約大學新生的熱情。這295名新生來自37個國家,其中150名中國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東等10個省市,145名國際學生中有六成來自美國。
從籌辦、成立到新生入學,作為第一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辦學高校,上海紐約大學一直備受矚目。而對于“何為大學”,它的管理者也自有一番在中西方教育理念碰撞下的思考。
我們不是西方教育的復制品
8月28日,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上海江蘇路路口見到了上海紐約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汪小京。他身穿一件紐約大學經典紫的T恤衫,手拿著深色西裝外套站在路邊。一見面,汪小京就伸出手來與記者握手,誠懇而有力。
汪小京1960年出生在北京,在武漢長大。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這一年的6月23日,鄧小平做出擴大增派出國留學人員的指示,1979年,幾百名剛入學的大學生被派往歐美各國學習,其中就有汪小京——他被選派到比利時留學。“我的留學經歷是空降式的。你能想象在剛剛結束‘文革’的中國,一個還穿著舊式中山裝的少年,第二天突然讓他改穿西裝是什么感受嗎?”30多年后談起初到歐洲時的感受,汪小京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汪小京接受到了歐洲的高等教育。“去的時候我一句法語也不會,到后來用法語完成所有功課。那時候讀書簡直像餓狼一樣。”8年里,他以最優成績獎獲得學士學位,又以最高榮譽獎獲得博士學位。之后,汪小京前往美國在大學任教,同時從物理轉到了神經科學。2012年接受上海紐約大學聘任為副校長和教務長前,他已是美國耶魯大學的終身教授。
環球人物雜志:您已經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是什么使您愿意離開耶魯,來到上海紐約大學?
汪小京:我家四代都是搞教育的。在我的基因里,在我的血液中,辦教育是一件必須要做好的事。我的曾祖父,民國初年在湖南醴陵老家辦起了第一個新式學堂;祖父年輕時在法國勤工儉學,后來當了幾十年歷史老師;父親曾留學莫斯科,做了一輩子大學教授。
我對做教育、做研究一直都有一些想法,在一個新的學校,我可以和同事們一起去試試這些想法。
,環球人物雜志:您有哪些想法?
汪小京:根本一條就是,我們不做傳統的大學。比如說推行“創造型教育”,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目的自始至終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睿智,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激情和愛好,找到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事物的獨立見解,鼓勵他們探索未知的領域。這種理念可以有強大和廣泛的影響,例如,當學生接受了這樣的理念,他們將認識到, 學術造假和抄襲的習性是與此背道而馳的。這又反過來影響他的價值觀和做人原則。
很多人認為我們是西方教育的復制品,其實并非如此。我們希望能嘗試將東方與西方的歷史、文化、哲學、思維方式,以及作為一名現代公民的責任、生活理念、價值觀融合在一起。
目前,國內高等教育正處在一個變革的特殊時刻上,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希望上海紐約大學能成為一個試點,尤其是推行“博雅教育”和“創造型教育”的試點。當然,我們的努力不僅是針對國內高等教育的現狀,也希望能攻克一些全世界大學面臨的挑戰。比如說,哈佛大學最近提出了未來他們面臨的最重要的4個挑戰:跨學科教育、國際化教育、高學費以及在線教育。對于其中的跨學科和國際化教育,我們在起步時就能得以實現。
環球人物雜志:國內一般的高校里并沒有教務長,您怎么看這個職務?
汪小京:我們采用的是美國大學的的行政結構——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理事會由4名中方理事和4名美方理事組成,學校大的事務,比如學校章程、任命校長等由理事會決定。學校的管理,則由中方校長俞立中和美方校長杰弗里·雷蒙合作負責。教務長這個職位的英語名稱是Provost,中文里找不到相應的翻譯,就借用了“教務長”這個名稱。教務長是一所大學的首席學術官,引領學術發展、指導科研教學、對所有教授及學生負責。作為教務長,我負責上海紐約大學的科研和教學的戰略規劃、教授招聘、教學大綱制定等等。
環球人物雜志:如此看來,教務長對于一所學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您心中,一所好的學校最應該具備什么特質?
汪小京:在我的心里,最好的大學應該給孩子們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十七八歲正是一個人剛剛開始去發現自我和探索自我的年齡,這個時候的孩子對自己還不夠了解,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自己會怎么走、能走多遠。我們希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一生打算怎樣度過。如果學生們4年學習下來在這方面有很多收獲,我就覺得很欣慰。
不設院系,教師全球招聘
環球人物雜志:在上海紐約大學,學生們受到的教育與傳統大學的會有什么不同?
汪小京:我們采用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比如說我們會為學生提供小班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參與討論和表達自己,但這就需要師生比比較高,上海紐約大學目前的師生比是1:8。
未來4年里,我們的學生將要完成32門課程,修滿128個學分。第一年,我們把新生的課程數目控制在4個以內。相比國內其他大學新生第一年可能就要上十幾門課,我們課目少,但并不輕松。比如文科專業,每星期可能要讀一本書,還要寫調研報告。就算只有4門課,孩子們也忙得不亦樂乎了。
另外,我們暫時不打算建立傳統的院系,而是成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我和同事們都認為這是一個更好的思路。這只能是在我們這樣的新學校才可能實現,在既有大學里很難做到。跨學科對于未來的教育非常重要,以我所學的神經科學來說,這是一個高度跨學科的領域,需要來自神經生物學、心理學、物理學、數學甚至經濟學的緊密合作,如果缺少了這些學科的支撐,它是談不上未來發展的。跨學科也是國內的高等教育現在就應開始注意的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上海紐約大學一直以國際化和全球視野來為自己定位。現在國內很多大學也非常重視國際視野,學生可以出國交流學習,也會請國外知名教授到中國授課,還有像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那樣中外合作創辦的大學。那么,上海紐約大學為國內高等教育帶來的新鮮東西是什么?
汪小京:我只能說我們做得更徹底一些,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個新學校。其它學校也有出國交流的學生,但這個比例能有多少?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每人必須至少出去1個學期,最多可以出去3個學期。紐約大學目前在全球有12個學習中心,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為學生提供十幾個遍布全球的選擇。而且這種“國際性”還是雙向的,我們差不多一半的生源來自國外,所有的老師都面向全球招聘。他們在一起學習、生活,有語言和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
環球人物雜志:有人認為,上海紐約大學每年10萬元人民幣的高學費阻斷了很多寒門子弟在這里接受教育的路,因此這是一所“富人學校”。
汪小京:這個其實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哈佛提出的4個挑戰之一,學費高的問題在美國也同樣存在。全美一共有2000多所大學,除了收費低廉的社區大學,另外像耶魯、哈佛這樣采用精英教育的大學,他們的學費就很高。上海紐約大學也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這造成我們的教育成本確實是比較高的。
我們第一年招生的時間非常短,而且僅在全國10個省市進行試點招生,確實沒有特別充分的條件去注意寒門子弟的問題。不過在明年,我們將會面向全國招生。只要是優秀的孩子,都是上海紐約大學需要和珍惜的,我們會為這些孩子提供資助和獎學金。
環球人物雜志:對于有些不擅長與人交流的怪才,您怎么看?
汪小京:當今社會,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這是人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必備素質。愛因斯坦可以一個人做研究,但今天,有的物理實驗需要幾千個人合作。所以,我們會強調學生要學會交流、表達甚至一些辯論技巧;同時也要學會團隊合作,包括如何去做一個領導者。溝通能力可能也是以往國內教育不太重視的一方面。
但我要再加一句:我們也尊重、歡迎所謂的“怪才”。可能與人交流這方面不是他們的特長,但他們有特殊的才華和能力。對這樣的孩子,應該去發展他們的潛力,并尊重、愛護他們。
美國也有教育不均衡現象
環球人物雜志:在上海紐約大學之前,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也在高等教育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和改革。同樣是探索者,您怎么看他們的改革方式?
汪小京:他們作為改革的先鋒,其經驗是寶貴的。我聽說此前他們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師資和學生是否參加高考這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我認為師資是很重要的,一個學校首先有好的老師,才能招到好的學生。其次,對于高考,我們也有自己的考慮。我們每年年底在接收到學生的申請之后,會在第二年年初邀請一些候選人來上海參加為期一天半的活動,有團隊協作、示例課程以及一對一的面試。從中我們能看到他的交流能力、創造性、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以及人品素質,選出一些我們認為適合的,給出有條件的錄取,所謂條件,就是他們必須參加高考并通過一本分數線。雖然現在大家總批評應試教育對學生們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我認為,高考還是為很多優秀孩子提供了一個機會。當然,成績不是唯一標準。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現在存在比較嚴重的教育不均衡現象,比如說,貧困地區孩子能上好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不是他們不努力或不聰明,而是與城市孩子教育環境和水平的差異使他們被甩在了后面。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汪小京:你說得有道理。我想,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的努力、政策的制定。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不同的區、不同的學校,教學質量差別很大。但是像歐洲,比如法國和比利時,這個問題就不明顯,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當年拿破侖曾要求法國的中小學要有清一色的教學水平,并設立了專門的部門來培訓教師,然后讓這些高質量的老師去邊遠、貧窮的地方教學,再加之統一的教材,就能保證全國的教育水準基本均衡。
環球人物雜志:您是一個教育者,同時也是一名父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您自己特別注重哪一點?
汪小京:在美國,父母也會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但跟國內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特別尊重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從小就有。不管孩子的想法聽起來多么荒誕,父母也會尊重他的想法,跟他討論一件事的對錯,這一點我認為很重要。
環球人物雜志:您接觸過中國、歐洲和美國3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您能總結一下三者的特點嗎?
汪小京:中國教育更講究規范,美國教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而歐洲教育介于兩者之間——對學生很尊重,不過選擇機會沒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