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曾因為說要退休引起了一些騷動,不過這次我是認真的。”2013年9月6日,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記者見面會上說出這句話,目光在他的鏡片后閃動,白色的胡須輕輕顫抖。
動畫王國里的宮崎駿,就像IT世界的喬布斯,有著同樣敏銳的觸覺和過人的智慧,有著改變世界的力量——喬布斯用“i”,iPhone和iPad的“i”;宮崎駿用“愛”,《風之谷》和《龍貓》的“愛”。所有被他們作品影響的人都會承認——世界少了他們,多少會變得無趣。
好在,宮崎駿只是想換一個活法而已。他說,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繪畫變得越來越慢,所以不得不告別制作大型動畫。“我有一些一直想去做的事情,只是它們和動畫沒有什么關系。”沒有人知道宮崎駿的目標是什么,但都明白——他要做的事,一定十分精彩。
戰爭的陰影刻在心里
“兒童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魯迅在《南腔北調集》中如此說。宮崎駿的人生無疑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宮崎駿1941年出生于東京,就在這一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半年后,美國空軍名將杜利特爾率隊轟炸日本本土。幼年的宮崎駿在驚懼中開始了軍事疏散生活,被送到離東京100多公里、較為荒僻的宇都宮,并一直生活到小學三年級。
二戰結束后,宮崎駿回到東京,順利地讀書升學,但戰爭的陰影深深刻在了他心里。
讀高中時,宮崎駿就迷上了漫畫。1958年,來自中國的古典故事《白蛇傳》被東映動畫公司改編成動畫片,讓宮崎駿大為傾倒。他認識到,擁有聲音和影像,又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的動畫是比漫畫更好的表達方式。上了大學后,雖然念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但他加入兒童文學研究社,畫了很多漫畫,還做過木偶劇,為從事漫畫還是動畫糾結許久。
畢業后,宮崎駿被東映動畫公司看中,開始做動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宮崎駿風格形成的時期,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浪漫的氣質、冒險的勇氣、成長的心情……因為家族一直從事航空業,從小就對飛行器感興趣的他,把天空、飛行也放在了自己的作品中。1984年,宮崎駿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長片《風之谷》上映,震撼了觀眾和電影界,宮崎駿也因為這部作品聲名鵲起。他隨后創立了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天空之城》問世,自此,宮崎駿一步步打下了一個動畫的王國。
每部作品都充滿了探索
從最初進入動畫行業到成名,宮崎駿的動畫路其實也是磕磕絆絆,可他不回避現實,總是積極地投入生活。
有趣的是,單看題材,很難說出宮崎駿的固定風格。他一生追求變化,曾多次表示“干嗎要做重復的事情呢?”所以他的每部作品都充滿了探索的意味。1988年,《龍貓》問世,這是一部極其獨到的電影:無年代設定的鄉村,童話般悠閑的生活,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手繪,一切都太美妙了,觀眾驚嘆:原來我們的世界還可能出現如此夢幻般的景象。隨后的《魔女宅急便》是一部頗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宮崎駿把西方的女巫搬到日本,和日本文化進行了一次完美對接。處于青春期的少女kiki,有夢想有動力,給剛剛陷入經濟危機中的日本帶去了不少正能量。
1992年的《紅豬》以長著豬臉的中年大叔為主人公,帶有宮崎駿的某種自我映射。當時,宮崎駿已結婚27年,妻子是曾經的同事太田朱美。據宮崎駿自己說,結婚前,他的生活很不規律,體重只有57公斤。婚后,才過上一日三餐的日子,體重甚至超過70公斤,“那時候照鏡子我覺得自己仿佛一頭丑陋的豬”。《紅豬》中,他一反以前作品的樂觀,流露出“很多事已無法改變”的情緒。
1997年的《幽靈公主》更和宮崎駿之前那種純潔、朦朧,讓人不失感動的作品不同。影片中人與自然對立的情節渲染得緊張、壓抑,甚至恐怖。它沒有大團圓的結局,被山犬收養的幽靈公主阿桑直到最后都沒有原諒人類。
上世紀90年代作品中那種濃濃的悲觀,似乎與當時日本的衰落暗合。1990年,高速發展30年的日本經濟開始崩潰,對所有日本人來說,如何找回“失去的10年”成了最大的心頭之問。
2001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講的就是一次尋找自我的歷程。這部影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獎,成為宮崎駿本人乃至日本動畫的巔峰之作。
“我沒有選擇,必須服從”
雖然之后《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依舊使宮崎駿名利雙收,但人不可能一直站在巔峰之上,宮崎駿意識到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已開始瓦解。日本NHK電視臺曾制作過一部紀錄片,記錄了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的初期創作。當年66歲的宮崎駿,手部握力比年輕時下降了一半,使用的鉛筆也從HB降到了更為柔軟的5B,但他依然堅持手繪,最終用17萬幅手繪作品演繹出動畫片中的人和物。
宮崎駿的動畫片從來沒有劇本。“我不知道故事會走向何方。這是一種危險的創作方式,但我喜歡,因為它可以讓作品變得卓爾不群。”宮崎駿會一次次地對每個動畫形象進行加工。“只有在最后期限前,我才能結束它。故事內部總有一個秩序,它可以把我帶向結局……不是我制作了片子,而是片子自己完成的,我沒有選擇,必須服從。”
制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時,這位老人曾說:“已經到極限了,每天都感覺快撐不住了。”但那之后,他又堅持了5年,直到《起風了》。
在8月參加威尼斯影展時,《起風了》被宣傳方稱為宮崎駿的“最終作”。這部以日本戰斗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為原型的動畫片似乎真是“最終作”,充滿著宮崎駿對自己人生的回眸。他說:“希望講述一個忠于自己的夢想,不斷奮進之人的故事。”
“忠于自己,不斷奮進”,也是宮崎駿的人生態度。他善待每個作品,每次都全力投入。在對變化的追求和想象力方面,也許有人可以和宮崎駿匹敵,但如何一絲不茍地把自己的想象力落實到紙上,寧可晚幾年出品也絕不粗制濫造,就少有人能和宮崎駿相比了。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宮崎駿為自己畫出了一道獨特而沉靜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