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弗萊明是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1918年,他回到母校圣瑪麗醫學院從事細菌研究,沒多久就發現了可以溶解并殺死細菌的“溶菌酶”。一時間,科研機構都來邀請他加盟,為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可弗萊明絲毫不為所動。
不久,圣瑪麗醫學院也擴建了新科研樓,院長了解到弗萊明的實驗室又小又破,便向他介紹了新的環境和設施,誠懇地說:“新樓一塵不染,絕對適合你搞研究。你為學校爭得了榮譽,第一間實驗室由你先挑!”弗萊明想了想,說:“布萊茲是咱們學校最有經驗的專家,還是由他先挑選吧。”那之后,院長又多次派人來請弗萊明挑選新實驗室,可他都推薦了更有資歷的專家,院長夸贊道:“弗萊明一再地謙讓,真是有才有德之人呀!”
7年過去了,弗萊明始終待在破舊的實驗室里做實驗,直到那天起了大風,破窗外飄進來很多灰塵,污染了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而長出一團霉——這就是青霉素,他因這一重大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院長前來祝賀,提及往事遺憾地說:“當年如果你搬進了新實驗室,肯定會發現更多有益于人類的好東西。”弗萊明淡淡地笑了:“或許如此吧!可是如果我不留在舊實驗室,又怎么會發現青霉素呢?”弗萊明相信,好東西并非都適合自己,關鍵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努力。
做人做事要力戒虛假
張書寧
年輕時,西奧多·德萊塞在圣路易斯《環球民主報》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品,被該報特聘為戲劇報道記者。德萊塞發現,采寫戲劇報道,只需把演出的時間、地點和演員等信息弄清楚,再附上一些褒獎或批評類的文字,便可寫出讓讀者滿意的文稿。于是有幾次,他因有急事要處理,沒去現場便做了報道,同樣蒙混過關。
一天,該市四家劇院都計劃在晚上上演不同的戲劇,報社領導讓德萊塞負責抽調其他人員分頭去報道。德萊塞不想給同事添麻煩,于是他只去了其中一家,在現場寫下報道后,又憑自己的想象寫完了其他三篇,然后署上了不同的筆名送到報社。
第二天,報社領導把德萊塞叫進辦公室,舉著報紙說:“四篇報道寫得真好,甚至對劇中人物的表情都做了生動描述,簡直是現場重現。”德萊塞得意地笑了。領導突然提高了嗓門:“可都是你的一派胡言,現在我們不得不為公然造假而道歉!”德萊塞驚愕不已,不明白哪里露了餡,后來才知道因洪水沖毀了鐵路,當晚有三家劇團根本沒進城,那三場戲劇根本沒上演!德萊塞因此丟掉了飯碗,但也明白了真實的重要性。此后,他嚴謹地創作,直至推出了《嘉莉妹妹》等佳作,成為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德萊塞常說:“真實的生活是創作之源,真實的言行是為人之本,做人做事都要力戒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