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的網絡營銷公司——北京爾瑪互動營銷策劃公司總算“攤上大事了”:近日,北京警方根據公安部部署,結合群眾舉報,依法立案偵查,將該公司的網絡紅人“秦火火”(真名秦志暉)、“立二拆四”(真名楊秀宇)及其他兩名成員抓獲。
“秦火火”等是何許人也?網絡造謠者!據辦案民警介紹,秦、楊等人組成網絡推手團隊,伙同少數所謂的“意見領袖”,組織網絡“水軍”長期在網上興風作浪、炮制虛假新聞、故意歪曲事實、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他們制造的網絡謠言有多少?數不勝數。“秦火火”自己承認有3000多條,辦案民警列舉的幾個謠言更是“大名鼎鼎”——“7·23”動車事故中,他們造謠說鐵道部給外籍遇難者賠償2億元人民幣;“郭美美炫富”事件中,他們造謠說一些地方的公務員被逼向紅十字會捐款;他們編造雷鋒生活奢侈,污蔑雷鋒形象是國家制造的;他們捏造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加入了日本籍,還編造李雙江之子并非其親生……
好熟悉的謠言啊!回想一下,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看過這些謠言,甚至當時還有不少人被這些謠言激起滿腔憤慨,一邊破口大罵雷鋒、張海迪,一邊狠狠發泄對國家、政府的不滿,攻擊一些制度。那時候,誰要是稍微有點理智,質疑一句“這是造謠吧”,立刻會被身邊人的口水淹死、被網絡上的“板磚”拍死。說白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些網絡謠言的受害者,聽信的人被愚弄了智商,不信的人遭到了“網絡暴力”圍攻。所以,民警稱他們涉嫌尋釁滋事罪,真是大快人心。
他們為什么要造謠?為了牟利。替人造謠、為人消災、刪除帖文、“人肉”網友、封鎖真相……他們從中攫取了大量非法利益,搞亂了網絡秩序,卻搞肥了自己腰包。那些缺少判斷力和辨識力的網民,用自己的智商替造謠者買了單。所以,民警稱他們還涉嫌非法經營罪,讓人拍手稱快。
但是,網絡上那些一貫熱衷于信謠、傳謠的“意見領袖”,居然還在為“秦火火”等人鳴冤辯護,真是咄咄怪事。他們自詡“公共知識分子”,打著法律專家、知名評論人的“專業”幌子,嚷嚷“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不適用”、“定罪過重”。
對網絡造謠者的處罰不是過重,相反,遠遠不夠重。刑法規定,尋釁滋事罪一般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特別嚴重者也只判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非法經營罪,情節嚴重的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也只能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就是說,“秦火火”等人輕則拘役幾個月,重則判處數年徒刑。
欺騙了上億網民,攪亂了民心向背,危及了社會安定,難道拘役幾個月就可以大搖大擺出來了?難道坐三五年牢就會痛改前非了?不要天真地對謠言家抱有幻想,看看“秦火火”的“至理名言”吧:“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個謠言。”如此劣跡斑斑、自鳴得意之徒,難道不應該出臺一部“互聯網法”、設立一條“網絡謠言罪”予以嚴懲嗎?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網民對貪污腐敗、公權濫用、階層固化、貧富分化、社會不公等現象有不滿情緒,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必須重視的民意。但疏解網絡情緒,要靠真相;解決社會問題,要靠實干。網絡謠言正是利用了網民情緒,成為真相最大的敵人;網絡謠言家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一切實干興邦的努力,將人們帶入信息混亂、信心動搖、信念坍塌的亂局。“秦火火”案引發的奇談怪論、鳴冤辯護,就是最好的警示:是時候加快網絡立法的出臺速度了,是時候加重對網絡謠言的刑罰力度了。
4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危害大于十次犯罪。我們不妨借用這句話,一次不嚴厲的判決,其危害也會超過十次犯罪。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依法嚴懲網絡謠言,常抓不懈,才能真正達到凈化網絡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