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電動汽車制造商一個個倒下時,美國特斯拉電動車卻給全世界打了一針興奮劑。因為第二季度財報超出市場預期,特斯拉股價飆升,成為全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特斯拉鋰電池電動車被譽為全球電動汽車的創新之作,正如蘋果手機對智能手機業的革命性貢獻,特斯拉電動車或將顛覆全球汽車業。
當支持者興奮地歡呼電動汽車即將迎來新生,也有反對者稱,特斯拉的崛起不過是曇花一現。這樣的爭議對于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這位硅谷奇才永遠致力于把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成現實。如今42歲的他,已經坐擁27億美元(1美元約合6元人民幣)身家。他的夢想是“在火星上退休”。
電動汽車才是未來
電動汽車一度被認為是個笑話:花大半天充完電卻只能開50多公里,與汽油車相比毫無競爭力。然而,特斯拉電動車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人們的看法。流線車身、全觸摸屏、安靜、零排放,即使是最低配置的Model S,由靜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時也僅需5.9秒,最高時速可達193公里/小時,充滿電后行駛里程約335公里。最重要的是,馬斯克領導下的特斯拉電動車解決了充電這一全球性難題。
特斯拉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由約7000塊鋰電池組成,平鋪于汽車底盤,更換新電池只需90秒。如果使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30分鐘就可以充滿一半電,足以行駛240公里!目前全美有18個特斯拉超級充電站,馬斯克計劃到2015年,讓超級充電站覆蓋美國98%的地區。而且,特斯拉所有充電站使用的都是太陽能,由馬斯克執掌的太陽能公司“太陽城”提供。
在馬斯克看來,“汽油車實在太荒唐了,既產生噪聲又產生污染,簡直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他認定,只有使用綠色能源的電動汽車才是未來。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他花了整整10年。2003年,已經是億萬富豪的馬斯克創立特斯拉電動汽車制造公司。他想要的不是馬上賺錢,而是將汽油車徹底淘汰。
為了打開市場,馬斯克確立了獨樹一幟的發展戰略:先走高端路線,再逐步實現盈利,最后生產面向大眾的電動車,全面取代汽油車。2008年金融危機時,因為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瀕臨破產。馬斯克沒日沒夜地工作,但特斯拉的融資越來越難。“我們幾乎沒有外部資金來源,當時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把我所有的錢都投進去。”馬斯克回憶說,“我不想讓公司死,因為那將是電動車產業的巨大倒退。”馬斯克投完了所有的錢,連房租都得向朋友借。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終于轉虧為盈。第二季度,馬斯克擴大產量,從每周400臺提高到500臺。盡管最低配置的Model S也要7萬美元,高配則達9.5萬美元,依然受到熱捧。不到一個月,特斯拉在香港的預定量就超過了300臺,而北京的店面今年年底也將開放。
被夢想帶到硅谷
“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的領域,一是互聯網,二是清潔能源,三是太空!”這一遠見,馬斯克23歲時就有了。他1971年出生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亞,童年時光幾乎是在書中度過的。他的母親回憶說:“我帶著幾個孩子上街,一眨眼間馬斯克就不見了。等我找到他時,他已經坐在書店的地板上,沉浸在書的世界里了。八九歲時,他就讀完了整部大英百科全書!”而如今,馬斯克家中的書架已經空無一物,他每天都是擠出時間在蘋果手機上看書。
馬斯克的天分也早早體現。10歲時他自學編程,12歲就設計出一個游戲,并以500美元出售。馬斯克用這500美元買了一家公司股票,幾年后售出,賺了幾千美元。雖然聰明過人,馬斯克直率的個性卻不討人喜歡。“他可以坦誠到殘忍的地步”,他的妹妹如此評價他。
17歲時,因為不愿意參軍鎮壓黑人,馬斯克選擇到加拿大的皇后大學讀書。“我是一個捉襟見肘的窮學生,過得很節儉。我設計了多種食譜,每天花不到1美元就能填飽肚子。”之后,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拿下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士學位。199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注冊,想攻讀應用物理和材料科學的博士學位,但僅僅過了兩天就放棄了。很快,馬斯克開始了一連串的創業:和弟弟在宿舍里創辦為新聞機構提供網絡發布軟件的Zip2公司,4年后高價賣出。緊接著成立一家在線金融公司,后更名為貝寶(PayPal),爆炸式發展后又以15億美元出售。所有這些資金積累,對馬斯克來說,都是為了實現他的超級夢想——將上百萬人送上火星!
總是喜歡改變世界
“我喜歡參與能夠改變世界的事情。下一個熱點應該是太空探索。人類的目光應該超越地球,那才是未來所在。”2002 年,馬斯克拿出自己當時的一半財產——1億美元,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準備開發和生產低成本的空間運載火箭。“那可是巨額投入,最初的資金都是我自掏腰包,風陷投資者對火箭可沒興趣。”那一次,很多人都覺得他必輸無疑,一位分析師還表示:“沒有10億美元別想進這個門。”
絕不認輸的馬斯克怎么可能低頭。他跑到各大航天公司,向技術精英們兜售他的想法,結果一呼百應。他們采用了大量的成熟技術和設備,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省錢。3次失敗之后,馬斯克的獵鷹1號火箭終于在2008年發射成功。相比美國空軍幾十億的研發費用,獵鷹火箭的研發費用只有3億美元,發射費用僅為 5400 萬美元。馬斯克因此被媒體稱為“太空探索領域的亨利·福特”。2012年,獵鷹火箭成功完成了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任務。這意味著,繼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后,全世界第四個有能力實現飛行器和空間站對接的不是某個國家,而是一個人——馬斯克。(詳見本刊2012年6月21日總第185期報道內容)
“我每周要工作100小時以上。”馬斯克說。事實上,他給人的感覺就是像機器人一般的天才,活脫脫電影《鋼鐵俠》主角托尼·斯塔克的現實版。高強度的工作破壞了馬斯克的個人生活。“如果每周花100個小時在某件事情上,它就很難成為樂趣,我的睡眠時間和家庭生活都受到影響,日子變得很艱難。”他的兩次婚姻皆以失敗告終,如今陪在他身邊的只有5個兒子——8歲的雙胞胎和6歲的三胞胎。“和孩子一起時,我盡量不接電話和發郵件,等他們看書和玩游戲的時候,我才會去回郵件,如果他們需要我,我會馬上停下來。”
最近,馬斯克又萌生了不少新念頭:靠太陽能供電的超級高鐵、能夠垂直起降的超音速電動飛機、機器人充電……不了解他的人也許會認為這全是癡人說夢,但正如前貝寶首席運營官大衛·薩克斯所言:“他的雄心比誰都大,他制定很高的目標,然后很快實現它們,認準的事情他一定會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