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我國的“安全生產月”。然而,從5月31日開始,東北三省4天發生3起事故。黑龍江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火災,78個儲糧囤過火;遼寧中石油大連分公司油渣罐爆炸,2人失蹤2人死亡;吉林寶源豐禽業公司火災,120人遇難?!鞍l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理應成為我們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念。
生命的隕落讓人黯然,財產的損失也同樣巨大。不管是生產者還是監管者,應該都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故發生。事后反思時,他們或許也會深深自責:如果當時能發現裸露的電線就好了,如果當時能小心地搬運就好了。甚至被認定為刑事案件的廈門公交車縱火案,也有人在后悔:如果快速公交設計的載客量小一點就好了。但安全問題沒有假設,人的生死是個不可逆的過程,亡羊補牢都嫌太晚。
安全生產領域有個“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后,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從東北“三把火”看,事故確實有跡可尋:中儲糧火災源于導線絕緣皮破損、短路打火;寶源豐火災更因“防止員工上廁所”、關閉消防通道這個荒唐的規定而擴大了傷亡。反過來看,“海恩法則”也表明,每一次嚴重事故,都有300多次能夠防患于未然的預警!如果能抓住其中任何一次,就能減少財產損失、挽回更多生命。
遺憾的是,安全生產領域還有個“墨菲法則”,說的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最壞的結果一定會發生。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上述提到的這些災難,最終都向“墨菲法則”的方向發展。
為什么“一定會發生”?因為很多人有賭博心態,安全通道沒用處、電線氣管沒問題、微小偏差能湊合……正是這種賭徒投注的心態,讓小漏洞釀成大禍。中儲糧絕緣皮破損的導線,不就是擺在眼前的案例嗎?
慘痛的教訓說明,雖然安全生產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但我們的重視遠遠不夠。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他們永遠看不到“警燈”,聽不到“警笛”,而且很可能根本不想聽見、不愿看到。其背后的根源,是在算計安全生產的“性價比”。
在一些生產者看來,安全生產的投入,遠遠大于其產出。安全生產法中,沒有對安全生產的資金投入做出規定。對于企業來說,把資金投入安全生產本來就只有“隱性收益”??床灰?、摸不著,既然沒有硬性規定,那當然能省則省,“出事再處置”。人的生命,不過是他們經濟天平上的一個砝碼而已。
另一方面,安全生產的監管者也有同樣的利益考量。與企業快速發展帶來的財政收入和GDP增長相比,安全生產在應對檢查、總結提拔時加分有限,就跟城市的地下管道一樣,雖然直接關系老百姓安危,卻是個“看不見的政績”。這種需要大量投入與默默堅持的工作,尤其考驗領導干部的責任心。
行進在快速上升通道的中國,其實正走在一個風險時代。從糧倉到廠房甚至到公交車,都可能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風險越是高發,越需要增加安全成本的投入。
寶源豐火災事故發生后,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都已經被刑拘,企業賬號也已經被查封凍結。讓責任人傾家蕩產雖然還沒有成為必然選擇,但其警示作用至關重要。只有這樣,企業才愿意在安全上加大投入。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確保安全生產也應是政府的職能。面對高發的事故,監管者的責任一定要前置。要看到,現在公眾權利意識更高漲、利益神經更敏感,安全事故帶來的“負影響”,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地方、社會,都會抵消甚至超出經濟發展的“正價值”。三鹿奶粉、紫金礦業等事故責任方,或是破產倒閉、或是股價大跌,莫不說明了這一點。
習近平同志近日強調,“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當社會快步向前,安全問題逐漸增多之時,看管好“風險膠囊”,重塑公眾安全信心,我們才可能贏得一個更有確定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