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印度特約記者趙平
一輩子就為了一場婚禮
9個月前,一位印度鄰居告訴記者:“女兒要結婚了,我花高價才訂到明年5月的跑馬場,趕上了‘結婚季’的尾巴!”原來,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是印度的“結婚季”,不能在“結婚季”搶個好場地是很沒面子的。到了5月,鄰居問我們:“婚禮有7天,你們哪天去?”這又讓我們吃了一驚。到婚禮現場一看,新郎穿著白色外套,新娘穿著華麗的紗麗,而且每天得換一套新的。上千名來賓排長隊跟新人合影。鄰居自豪地說:“我們印度人努力一輩子,就為了辦一場比別人體面的婚禮。”婚禮花了600多萬盧比(約合67萬元人民幣),是這個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積蓄。很多家庭辦完婚禮后經濟狀況就走下坡路了。
印度人對婚禮排場的追求,帶來了獨有的“婚禮經濟”:新娘裝的銷售額占時裝業的80%;婚禮消費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成為最穩固的經濟增長點。
駐日本特約記者孫秀萍
作業本上的“花圓”
朋友的兒子放學后,拿著作業本興高采烈地說:“我得了‘花圓’!”記者好奇地打開作業本,只見上面有一朵用紅筆畫的花。原來,日本小學老師改作業不判分也不打叉,只在對的地方用紅筆畫個圈兒;如果全對,就畫朵大紅花——日語稱之為“花圓”,以示嘉獎。日本小學老師說,“花圓”比鉤叉更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此外,日本小學老師還很注重孩子的平等。記者參觀東京的常磐臺小學時看到一面“理想墻”,多數小女孩寫的是“想當點心店或花店店員”,也有小男孩“想成為快餐店店員或棒球選手”。這些平凡的理想和其他孩子“當首相”、“當航天員”的偉大理想并排貼在墻上,沒有高下之分。
駐美國特約記者山石
美國地名“靠不住”
美國人給地點命名很沒創意,重名率非常高。就說紐約吧,大家熟悉的是繁華的紐約市,但它又是紐約州的一部分。如果你聽說某人來自“紐約”就覺得他很有錢,那可大錯特錯,因為紐約州很多地方的居民收入遠低于全國水平,屬于美國“貧困縣”。容易弄混的還有“華盛頓”。首都華盛頓位于大西洋岸邊,而太平洋邊上還有個華盛頓州,兩地相去幾千公里。至于“華盛頓大學”,更是個“迷魂陣”,西雅圖市有一所公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市有一所私立華盛頓大學,華盛頓州有華盛頓州立大學,華盛頓市有喬治·華盛頓大學……如此重名帶來很多不便。在美國,買錯機票、走錯地方也就成了“常見事故”。
駐德國特約記者楊樂坤
柏林房東不好當
在德國柏林當房東可不是什么掙錢的美差。你得先仔細看看市政府的房屋租金“指導價格”,如果你要的租金高出這一價格20%,就算違法行為,房客有權把你告上法庭;如果高出“指導價格”50%,你就會被認定“牟取暴利”,面臨入獄3年的風險。即使你有正當理由提高租金,也必須征得房客同意,如果房客不同意,你就只能提起訴訟。
看到這些規定,你是不是打消了去德國買幾套房子當房東的念頭?沒錯,這些最新出臺的“限價令”就是為了打擊“炒房租”的行為。這兩年,大量外國資金涌向原本穩健的德國房地產市場,導致柏林等地房租飛漲,民怨沸騰,政府不得不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