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瓦茲·謝里夫已經63歲,有些謝頂,但精力充沛。在和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交談時,他面前攤開了一本咖啡色封皮的筆記本。談了一會兒,一個秘書進來了。過了5分鐘,又一個助手進來了。謝里夫看著筆記本,有條不紊地布置工作。那是2013年的4月18日,巴基斯坦大選還有20多天就將舉行,他對記者說:“我已開始為大選后的執政作準備。”他拿起張美國報紙說:“你看,美國人早就預計我會當總理了。”
不出所料,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在5月11日舉行的大選中贏得勝利。巴《黎明報》以“老虎再次咆哮”為標題進行評析,老虎是謝里夫陣營的政治標志。據統計,在這次國民議會(下院)選舉中,謝里夫陣營贏得124席,比人民黨(32席)和正義運動黨(29席)席位的總和要多一倍以上。謝里夫毫無懸念地成為巴下屆總理的第一候選人。他曾兩次出任總理,如今第三次“出山”,其傳奇的政治經歷也引起人們很大興趣。
與布托家族的恩怨
1949年12月25日,納瓦茲·謝里夫出生于旁遮普省拉合爾市。他的父親穆罕默德·謝里夫是伊特法克鋼鐵公司老板,1947年從克什米爾經印度遷居到旁遮普省。謝里夫曾在圣安東尼學校讀書,后來在拉合爾的旁遮普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并擁有旁遮普政府學院大學的商學和藝術學學士學位。
在上個世紀70年代,謝里夫家族剛涉足鋼鐵行業,還名不見經傳。但時任總理阿里·布托、也就是后來的女總理貝·布托的父親老布托實行了國有化政策,令謝里夫家族蒙受重大損失。1976年,謝里夫家族財產大部分被沒收,年輕的謝里夫因此對布托家族充滿怨恨。就在這一年,齊亞·哈克將軍被老布托任命為陸軍參謀長。但第二年,齊亞·哈克發動政變,逮捕了老布托。1978年,巴最高法院以謀殺罪將老布托處以絞刑。
齊亞·哈克當上總統后,大肆網羅老布托時代的“受害者”,納瓦茲·謝里夫的父親就成了齊亞·哈克的座上賓。1981年,老謝里夫推薦年僅32歲的兒子出任旁遮普省的財政部長。4年后,謝里夫任該省首席部長。該省是巴人口最多的省份,工農業發達,為他提供了施展經濟才能的平臺。他致力發展市場經濟,重視基礎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巴高速公路多為他任首席部長或者總理時修建,包括連接拉合爾和伊斯蘭堡的南亞最長高速公路。
在齊亞·哈克執政后期,謝里夫已成為巴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是著名的鋼鐵企業家,在沙特阿拉伯等中東產油國有很多投資。他有兩兒兩女,一個兒子在沙特經商,是沙特王室的座上賓,女兒瑪爾婭姆是穆盟領導成員之一。他的家族在巴政壇很有影響力,弟弟沙巴茲任旁遮普省首席部長,侄子是國會議員。旁遮普省經濟發達,地位重要,沙巴茲牢牢守住這個省,也為哥哥在政壇的進退提供了一個“根據地”。
1988年,齊亞·哈克因乘坐的飛機失事去世。當年11月,老布托的女兒貝·布托率領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35歲就當上了巴歷史上首位女總理。兩年后,謝里夫贏得選舉,從貝·布托手中奪得總理寶座。到1993年,謝里夫辭職,貝·布托再度勝選、出任總理。1996年,貝·布托政府遭時任總統萊加里解散,次年2月謝里夫又勝選當上了總理。謝里夫與貝·布托之間的權力博弈,成為這十來年巴政壇給人的鮮明印象。
與穆沙拉夫斗法
在謝里夫第二個總理任期中,高潮是1998年5月。當時,印度率先進行了核試驗。兩周后,謝里夫下令巴基斯坦進行核試驗。此舉讓他在國內贏得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卻讓巴受到西方制裁。此后,他與曾被他重用的穆沙拉夫之間的斗法,堪稱當代政壇上戲劇性的一幕。
謝里夫上臺,依靠的是軍隊的扶持。但他掌權后,認為自己羽翼已經豐滿,無需仰人鼻息,想要抓過軍權。他先迫使陸軍參謀長卡拉馬特上將辭職,隨后親自任命穆沙拉夫接替。起初,穆沙拉夫對謝里夫畢恭畢敬,但后來兩人在印巴關系問題上出現矛盾。1999年,謝里夫與印度總理瓦杰帕伊開展“公共汽車外交”, 瓦杰帕伊乘公共汽車前來,兩人在邊境會面并共同簽署宣言。正當此時,印巴卻在卡吉爾地區發生武裝沖突,巴方遭到損失,國內輿論不滿。謝里夫后來稱,責任在穆沙拉夫,是后者擅自策劃了作戰行動,自己對此并不知情。
1999年秋,謝里夫借穆沙拉夫出訪斯里蘭卡之機,罷免了他陸軍參謀長職務,任命當時的三軍情報局長齊亞烏丁將軍接替。當年10月12日,穆沙拉夫的專機從斯里蘭卡返回巴基斯坦時,謝里夫下令巴所有的機場阻止穆沙拉夫著陸。穆沙拉夫的飛機燃料幾乎耗盡,謝里夫認為自己穩操勝券。但穆沙拉夫通過飛機上的無線電向陸軍發出指令,要求在拉瓦爾品第的馬吉德將軍迅速率軍占領首都重要部門,軟禁謝里夫。軍人包圍了總理府,政變獲得成功。
政變后,當時的巴司法機關本打算判謝里夫死刑,重演絞死老布托一幕,但素與謝里夫家族關系密切的沙特王室向穆沙拉夫施加了壓力。2000年12月9日深夜,謝里夫獲得穆沙拉夫的特赦,次日前往沙特。
謝里夫又勝了第三回合
2007年11月,流亡中的謝里夫冒險回國,參加大選。這一次他的對手是穆沙拉夫,而他選擇了與老對手貝·布托合作。1999年,貝·布托與丈夫扎爾達里一起被控濫用職權和貪污,后來罪名撤銷,但她流亡國外,直到2007年10月回國參選。12月3日,謝里夫與貝·布托會面,進行溝通。但12月27日,貝·布托遭極端分子刺殺。
扎爾達里接替了貝·布托,領導人民黨在2008年春贏得大選勝利。當時,謝里夫是他的政治盟友。兩人于當年8月再次聯手,以彈劾為要挾,逼迫時任總統穆沙拉夫辭職,并于次年流亡國外。扎爾達里當了總統,但這種同床異夢的政治聯姻好景不長,他和謝里夫很快發生尖銳矛盾,謝里夫退出了聯合政府。
謝里夫作為反對派,在野整整5年,最終在這次大選中再度勝出。這是巴1947年建國以來首次由一屆政府完成5年任期,隨后以民主選舉方式進行權力過渡,意義不小。不過,謝里夫面對腐敗嚴重、失業率高、電力短缺、經濟困難等問題,安全形勢也不容樂觀。輿論認為,選民選擇謝里夫,是希望他能在振興經濟方面有所作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他所談內容離不開巴經濟復興,并強調要借鑒中國經濟特區和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的經驗。他勝選后,卡拉奇股市隨即大漲,人們期待他執政后能夠帶動經濟復蘇。
據悉,謝里夫計劃在上任100天內進行改革,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經濟問題。在外交方面,他向印度揮舞橄欖枝,邀請印度總理辛格親自出席就職典禮。在和平進程方面,他希望建立跨黨派共識,準備同巴武裝派別塔利班談判,條件是塔利班必須放下武器、遵守憲法。雖然他領導的穆盟處于多數地位,但坎坷的政治經歷,使他如今顯得更為持重。大選獲勝后,他親赴醫院向因摔傷而住院的正義運動黨主席伊姆蘭·汗表示慰問。對今年3月回國參選、隨后又官司在身的穆沙拉夫,謝里夫也表達了寬恕之意。穆沙拉夫已獲準前往阿聯酋照顧其母親。謝里夫說:“我與他沒有個人恩怨,我已寬恕了他所做的一切。”
編輯|凌云 美編|陳思璐 圖編|侯欣穎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