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美韓兩國在韓國東部海域啟動了為期兩天的海上聯合演習,美方派出了“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戰斗群參加,演習內容包括海上機動作戰和反潛作戰等。在朝鮮半島局勢高度敏感之時,“尼米茲”號的出場自然會引發各方的豐富聯想。
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海域現身近年不斷增多。“喬治·華盛頓”號、“約翰·斯滕尼斯”號等航母都參加過日本和韓國的軍演,有的還做過短期巡游。此次“尼米茲”號的出現,很快被各方解讀為美軍為應對朝鮮半島局勢之變而采取的“威懾行動”——對朝鮮發出警告,為韓國提供支撐。美國這樣做的新意其實不多,倒是老調重彈的弦外之音更值得一聽。
航母是美國軍力的象征。航母及其戰斗群在西太平洋的巡游,就是美國軍力在這一區域的展示。它不斷向這一地區國家發出信號:美國還是“老大”,“老大”是不會走的。
美國從來就沒有退出過亞太,一直是這一地區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存在,就像美國航母從來沒有離開過西太平洋一樣。“重返亞太”不過是故弄玄虛制造出來的一個偽概念而已。
自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夏威夷這個美國太平洋艦隊母港所在地早就成了美軍的大后方。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一直推進到靠近亞洲大陸的一連串島嶼組成的“島鏈”。
美國的“重返”,意味著將加大對這一地區的投入,其戰略目標仍是確保美國在未來亞太政治、經濟、安全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但投入從本質上說,又是一個經濟問題。無論什么樣的投入,沒有錢都是空話。在長期陷于中東局勢泥潭、耗費大量精力及資源的背景下,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在經濟上會有多大投入,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奧巴馬政府在提出“重返亞太”戰略的同時,還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巧實力”。用更直白一些的表述,這是指以最小代價贏得最大戰略成果。因此,美國在經濟投入力不從心之時,必然會更多運用軍事手段的“演示”,來強化“重返”的效應。航母無疑是最適當的表演者。
航母的出現,既可展現實力,也可表明對盟友的支持,還可以增加軍事互動的可靠性和提升協同作戰的能力。而有航母參加的軍演,也一定會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這是美軍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還會頻繁使用的手段。
實際上,近年來亞洲局勢的變化也給美國的“重返”提供了運作空間。一方面,亞洲國家在整體上需要加強與美國的經貿聯系,美國畢竟是諸多亞洲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而來自美國的投資,更是在戰后源源不斷地為一些國家的成長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一些亞洲國家也需要美國軍力繼續為亞太地區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一些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爭端的國家,更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平衡中國的崛起。
亞洲尚未形成的安全格局,仍留有很深的冷戰痕跡,給了美國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略利益的可能。但美國軍力頻繁展示的另一面是,它帶來的不是穩定感,而是更多的不安全感。
軍事演習是模擬的戰爭,每一次軍演都必定會有假想敵,頻頻出現的美軍航母又會把假想敵設定為誰?而你會選擇站在哪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