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fā)生7.0級地震后,解放軍多個軍兵種緊急出動部隊實施救援,盡全力搶救災區(qū)群眾的生命。同樣,在世界其他地方,軍隊往往成為災害事件中拯救生命的骨干力量。他們平時用來保衛(wèi)國家的武器裝備同樣能在抗災中彰顯神威。
“北斗呼叫,天降神兵”
“龍正在太空挑戰(zhàn)我們。”2011年12月27日,中國官方宣布中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導航”)投入試運行服務后,美國合眾國際社用這種近乎冷戰(zhàn)式的語調加以報道。
“北斗導航”是我國獨立研發(fā)、自主運行的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并稱全球四大衛(wèi)星導航系統。它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3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為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服務,實時定位精度達到過1.5米,不遜于任何同類系統。
作為軍事用途,“北斗導航”可以擺脫我軍對他國定位系統的依賴,為飛機、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提供定位導航,為導彈機動發(fā)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fā)射車等提供快速定位服務,以縮短攻擊準備時間;高層指揮部也可以利用“北斗導航”進行部隊指揮與戰(zhàn)場管理。
在四川雅安地震災區(qū),“北斗導航”的威力迅速顯現出來。據DCI6fRjF6D/uLFiUC3Tukc2mRdke6NEhUVsFuA6IjPw=人民日報報道,解放軍總參謀部向抗震救援部隊緊急配發(fā)與增調各260部“北斗導航”衛(wèi)星導航定位儀,500余部“北斗導航”終端機。當救災部隊到達電力、通信都完全中斷的寶興縣時,聯絡全靠“北斗導航”,同時上級也通過它及時掌控部隊執(zhí)行任務的具體位置。當依賴“北斗導航”定位找到安全場所后,災區(qū)群眾情不自禁地稱:“北斗呼叫,天降神兵。”
事實上,“北斗導航”并非首次參與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尚不具備全面功能的“北斗導航”就在通信、電力完全中斷的情況下及時搭建起應急指揮控制平臺,為指揮員全面掌握救災情況、指揮救援行動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指揮手段。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埃文斯指出,“北斗導航”擁有“有源定位”和“短報文”的特色服務,它不僅能提供用戶當前的時間和所處的地點,還能對外發(fā)送位置、求助等信息。在雅安災區(qū),“北斗導航”所獨有的短信通報功能為救災部隊尋找便捷小路,尋求后勤支援提供了便利。
世界著名衛(wèi)星導航問題專家吉本斯說:“和美國建設GPS系統一樣,中國建設‘北斗導航’的動機是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主權控制、國家安全、鍛煉人才和開拓全球市場的政策考慮。”很顯然,四川蘆山縣地震為“北斗導航”證明其價值提供了特殊的平臺。
“會飛的AK—47”
當發(fā)生人道主義災難后,交通網絡最容易中斷,而災區(qū)沒有著陸場所,又限制了大型固定翼飛機的運用,于是直升機就扮演了“生命空橋”的角色,誕生于蘇聯時期的米—26直升機堪稱翹楚。
米—26直升機是一款多用途重型直升機,也是世界第一架旋翼葉片達8片的直升機,具有明顯的軍事用途,它有兩臺發(fā)動機并能實現飛行動力互補,即在其中一臺動力不足或失效的狀態(tài)下,另一臺發(fā)動機則輸出更大功率以維持飛機的正常飛行,能吊運20噸的裝備。它的民用功能也相當出色,如森林消防、自然災害救援等。
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fā)生泄漏事故。當時,首要任務是封堵破損反應堆的缺口,避免更多的核塵埃飄散。蘇軍決定使用“石棺”方式——從空中投放鋼筋混凝土,將核電站整體罩住。蘇聯陸軍航空兵一架米—26直升機冒著強烈的輻射,向反應堆的缺口猛投碳化硼和沙子,在投下近2000噸后,反應堆內的鏈式反應停止了,最終完成的總運量高達5000噸。
在“石棺”的建造過程中,米—26將核輻射傳感器準確地吊放到反應堆內部,測量溫度和輻射數據。其間,需要把一個重達35噸的蓋子吊放到反應堆頂部,這將是直升機有史以來吊起過的最大重量。此前,蘇軍對米—26進行了緊急改裝,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設備和附件,但飛機的每個部分都超出了設計使用極限。完成這個令世界震驚的任務后,多架米—26直升機損毀嚴重、直接廢棄。
米—26在2008年中國汶川抗震救災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將龐大的工程機械運到海拔偏高的堰塞湖,使因地質改變而淤積的水流重回河道,除掉了懸在災區(qū)軍民頭頂上的巨大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米—26并非尖端技術的結合體,像西方直升機上常見的復合材料、精密電子設備等等沒有被米—26選用,該飛機的總設計師基里申科曾透露:“我在開發(fā)米—26的過程中追求最簡單的構造去設計直升機,用最普通的部件去制造直升機。”很顯然,正是這種“簡單與實用”的理念令米—26當之無愧地成為“會飛的AK—47”。
“仁慈”號推進“軟實力”
自然災害發(fā)生后,人員傷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從死神手里搶救生命是重中之重,為此一些強國軍隊配備了大型醫(yī)院船,這能有效地發(fā)揮救援作用。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fā)生里氏7級地震后,美軍出動了世界上最大的醫(yī)院船——“仁慈”號緊急開赴災區(qū)。用美國官員的話說,這是“戰(zhàn)爭機器展示和平價值的機會”。
一名美國記者曾全程跟蹤了“仁慈”號救援的過程:當從海地首都太子港接來傷員的直升機降落在醫(yī)院船飛行甲板時,在一旁待命的防化洗消組用洗消器向直升機表面噴灑消除液,避免災區(qū)受污染的灰塵影響到艦上衛(wèi)生。經過“沐浴”后,傷員被抬下。軍醫(yī)和護士默契地配合,對傷員進行檢傷、分類,并根據傷、病情指揮擔架員將重傷病員抬往相關組室,輕傷員也由導醫(yī)員帶去診治。
“仁慈”號艦長272.6米,寬32.2米,滿載排水量69360噸。船上設有接收分類區(qū)、手術區(qū)、觀察室、病房、放射科、化驗室、藥房、醫(yī)務保障等區(qū)域,并有血庫、牙醫(yī)室、理療中心等。
艦上總共有病床1000張,配備醫(yī)務人員1200余名。平時,船上只留少數人員值勤,一旦接到命令,5天內就可完成醫(yī)療設備的配置和檢修,并裝載所需物資和15天的給養(yǎng)。“仁慈”號醫(yī)院船上的生活設施齊全,設有洗衣房、健身房、理發(fā)室、圖書館和酒吧等。按《日內瓦公約》規(guī)定,艦上沒有裝備任何進攻性武器。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周刊專欄作者大衛(wèi)·阿克斯指出:“美國不能通過坦克、艦船和高造價的飛機來解決問題,類似醫(yī)院船一樣的‘慈善裝備’也能為美軍打贏一場‘軟實力戰(zhàn)爭’。”美國全球安全研究所主任約翰·派克則認為,以“仁慈”號為代表的醫(yī)療艦艇,正成為美國軍事軟實力延伸的良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