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用“黑色星期五”來形容4月12日的金價暴跌。那一天,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上,買賣最活躍的6月黃金期價大跌至2011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每盎司1501.4美元(1盎司約合28.35克,1美元約合6.17元人民幣),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63.5美元,跌幅4.06%。3天后,黃金期價再次暴跌,降到每盎司1361.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又跌了9.27%,收盤價創下了2011年2月以來的新低。國際金價的“大跳水”引發了全球實物黃金的搶購熱,各國消費者紛紛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黃金戰爭”。
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本來很多因素是支持黃金價格上漲的,因此,金價暴跌出乎很多專業人士的預料。一些分析者認為,事件背后有機構在操縱以獲取利益。國內長期關注黃金的金融學者宋鴻兵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黃金價格的暴跌就是華爾街金融大鱷做空黃金造成的。事實上,黃金的避險、抗通脹作用仍適合長期持有。”美國杜克大學金融系教授哈維、國際金融協會和世界黃金協會的專家們,也對黃金走勢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小銀行引發黃金擠兌
“4·12”黃金暴跌源于大規模拋售。“那一天,華爾街某投資銀行突然在兩小時內拋售了400噸黃金期貨,相當于中國2012年的黃金產量。業界猜測,這家投行便是摩根大通。”宋鴻兵說。
所謂黃金期貨,是指由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未來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交割多少黃金的合約。
期貨交易炒的就是期貨合約,投資者通過低買高賣賺錢,無須實物交易,和炒股票的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和股票不同的是,黃金期貨合約到期后,再交易就需要交割實物黃金,而股票則不需要與實物相對應。
宋鴻兵介紹,這次摩根大通之所以大量拋售黃金期貨,與歐盟的一項新政策有關。2013年3月16日,塞浦路斯央行接受了歐盟總額100億歐元的經濟援助,但有一個前提條件,該銀行要向儲戶一次性征收“金融穩定稅”,凡是存款超過10萬歐元的賬戶征收稅率為9.9%,10萬歐元以下的征收6.75%,此舉將融資58億歐元,相當于塞浦路斯國內生產總值的33%左右。
“這意味著,塞浦路斯銀行要用儲戶的錢解決自身危機,結果大家誰都不敢把錢存在銀行里,于是出現了擠兌。”宋鴻兵說,“更關鍵的是,今后歐盟無論哪個國家出現問題,都會按照這一方法處理金融危機。人們覺得錢存在銀行里是不保險的,于是恐慌情緒傳到了黃金期貨市場。”
在正常情況下,黃金期貨交易中,99%的投資者只要賺到錢就走人,一般不會真去交割實物黃金。但塞浦路斯銀行的新政策實施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提取現貨黃金。“這導致黃金庫存出現了大規模減少,摩根大通的庫存從1月份的200萬盎司減少到14.3萬盎司,而且,這成為了全行業的普遍現象,將持續下去。”
這讓華爾街一下子慌了。“一旦現貨黃金被提光,那么黃金期貨的市場定價體系將全部崩盤。”宋鴻兵說,于是,華爾街開始施展極其熟練的做空手段:金融大佬及其御用媒體先高調炒作“黃金無用論”,然后,在一天內拋售大量黃金期貨,試圖形成一種巨大的心理恐慌,迫使人們拋售實物黃金以便他們趁低吸納,重建即將告罄的黃金庫存。這樣既賺了錢,又獲得了足夠的實物黃金,防止黃金期貨定價體系的崩盤。
但是,黃金畢竟不同于其他商品,華爾街大佬們沒有想到,這場做空游戲并沒有朝著他們希望的方WJSRQZrhW5C9SVBT9oodEq2a7CWOuvpwzFUkahiV1Mg=向發展。
全球大媽搶黃金
“中國的大媽大嬸們不看華爾街財經新聞,更不懂貨幣戰爭。黃金期貨市場的暴跌和華爾街散布的黃金熊市論對她們毫無影響,但黃金大降價對她們而言,就像北京二環的房價從5萬降到了4萬,60英寸的大電視1000元甩賣,怎么會不搶?!華爾街大佬們顯然低估了大媽大嬸們,老百姓只在乎值與不值,哪管你期貨不期貨!”宋鴻兵對本刊記者如此解釋現實情況與華爾街預期的強烈反差。
問題還在于全球的大媽大嬸們全行動了。連日來,從瑞士到阿聯酋,從香港到日本,從澳大利亞到加拿大,實物黃金在世界各地持續熱銷,越來越多的商家出現斷貨。如此規模的搶購黃金潮前所未有。顯然,市場心理已發生某種突變,華爾街大佬們屢試不爽的做空武器,遭遇到全球性“人民戰爭”的對沖。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北京王府井等商業區走訪發現,不但多家以出售金條聞名的商家斷貨,連經營首飾金的商家順帶銷售的金條也出現斷貨。在王府井百貨內的周大福金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金條賣完了。”在上海,4月17日,上海金交所的交易量創下43噸的歷史紀錄,大幅超越4月15日創下的30.4噸的紀錄。在香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香港金銀交易中心主席表示,香港金銀交易中心的黃金儲備即將耗盡,這是50年來從沒見過的景象。
“目前,國內黃金珠寶行業的黃金庫存已基本見底,僅補齊正常鋪貨量就需要600噸黃金!這說明‘4·12’以來國內黃金總銷售規模不是粗算的300噸,而是更多。國內現在主要依靠從國際市場輸入黃金,而國際市場現貨也非常緊張。”宋鴻兵說。
與此同時,由于實際需求的強大拉動,國際金價在近幾天開始出現回升,連續多日上漲。截止到4月26日,每盎司黃金維持在1471美元左右。
誰在操縱黃金價格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黃金定價機制有幾種:倫敦金價、紐約金價、蘇黎世金價以及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定價機制等。其中以倫敦和紐約金價最有代表性。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從1919年開始實行日定價制度,現由英國巴克萊銀行、德國德意志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這五大銀行每天通過電視電話會議調定兩次價格。倫敦金價是實物黃金價格,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價格,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黃金市場均以倫敦金價為標準,再根據各自供需情況上下波動。倫敦金價也是許多涉及黃金交易和約的基準價格。
再看紐約金價。1974年,美國取消了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的法令后,紐約黃金市場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其定價機制是用公開喊價的方式,多少人看漲,多少人看跌,綜合起來形成黃金期貨價格。實際上,紐約金價是期貨合約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實物黃金的供求關系。
這次黃金價格起伏,看似由塞浦路斯銀行引發,但實際上也與美國金融圈大有關系。從根本上講,美國政府以及華爾街都不希望黃金價格提升,下跌才更符合其經濟利益。因為黃金價格持續上漲,通常意味著紙幣貶值,通脹來臨,人們才更愿意購買黃金。各國銀行為了反通脹,會被迫加息,這是美國現在最怕的,因為它目前的經濟復蘇,是靠超低利率在支撐,否則其資本市場會再度衰退,經濟復蘇就會半途而廢。因此,美國從今年4月初,已經開始醞釀打擊黃金價格,這才有了4月初高盛等投行唱空黃金的言論。只不過他們沒想到,唱空換來的是恐慌性搶購。可以說,這次的“黃金戰爭”打破了華爾街大佬的如意算盤,摩根大通不得不和全球老百姓一起搶購黃金現貨,到目前為止只搶到了50萬盎司的庫存,遠遠沒有達到其至少200萬盎司的目標。
買的黃金值不值
不論背后有怎樣的陰謀,現在老百姓買到手的黃金是否能保值?宋鴻兵表示,美國有銀行做了一個分析,現在黃金的生產價格是每盎司1100美元,加上渠道、流通、廣告成本等,它的邊際成本是每盎司1300美元,約相當于每克260元。也就是說,低于每克260元的價格是絕對的抄底價格。“長期來看,黃金絕對值得投資,因為全球都在超發貨幣,黃金是對抗通脹的最好商品。”
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杜克大學金融學教授坎貝爾·哈維對本刊記者表示,金價已估值過高,黃金的熊市才剛剛開始。對于此次金價暴跌,哈維認為根本原因既不在塞浦路斯,也不在高盛或金融大鱷,而在于黃金價格太高。他說,黃金的價格曾高達每盎司1900美元,現在仍處在每盎司1400美元的高位,因此出現下跌是一種必然,“問題不在于過高的價格為什么下跌,而在于黃金為什么曾經這么貴”。在他看來,黃金合理的價格應該在每盎司800美元左右。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哈維并不認同“大機構做空黃金”的觀點,“那些指責高盛、索羅斯或者塞浦路斯導致金價下跌的人,只是在否認一個事實,即他們所擁有的黃金曾經并且現在依然高于其真實價格”。對于中國的普通民眾,“沖去買一個估值過高的資產是不明智的。今天購買黃金的人,不管是大投資者還是小投資者,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很可能只能獲得非常低的回報。”
總部位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協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業協會之一,本刊記者采訪了其資本市場與新興市場政策部主任松扎·吉布斯。他也認為,黃金市場重回牛市的可能性較低。他建議,鑒于通脹前景的持續不確定性,采取謹慎的投資策略似乎是可取的。
對于金價的未來走勢,世界黃金協會投資研究部總經理馬庫斯·格拉布告訴本刊記者,黃金市場有兩個大的上行動力:一是亞洲強勁的需求,目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的需求仍然強勁;二是各國央行都在增加黃金儲備。在西方國家,人們對經濟形勢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世界經濟正在復蘇,因此黃金在投資組合中沒那么大的用處,這種觀點會促使金價下行;而另一些投資者相信,經濟仍很脆弱,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也將繼續,因此,現在仍是買入黃金的時候。格拉布認為,未來金價走勢將取決于全球經濟數據,以及中國和印度的需求情況。
當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儲備黃金時,中國政府是否應該加入進去?哈維說,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中國僅持有1054.1噸黃金,占外匯儲備的比重僅為1.6%。而美國的比重高達75.1%,德國為72.1%。但是,持有黃金的比重高低與中國經濟的活力或者貨幣的地位幾乎毫不相干。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持有的黃金很少,但以往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很快。“購買更多的黃金,不會使中國經濟更快增長。購買更多估值過高的黃金,等于把自己的財富向賣方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