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英國特約記者楊揚:
再見,紅色電話亭
還記得所有介紹英國的書里都會提到的標志——紅色電話亭嗎?現在,它要和人們說再見了。由于手機普及,很少有人再使用電話亭,英國電信公司將把大部分紅色電話亭拆除,翻新后拍賣。首批60個已準備就緒,拍賣底價是每個1950英鎊(約合1.8萬元人民幣)。公司經理說:“你可以買一個放在家里或者花園里,也可以當禮物買下來,送給一個什么都不缺的熟人。”剩下的少數電話亭將被改造成急救裝置、圖書館和酒吧,美其名曰“收養電話亭計劃”。
這一消息引起“懷舊潮”,很多人趕去拍照,留下時代的回憶。1936年,為慶祝喬治五世登基25周年,英國設計了“K6式”紅色鑄鐵電話亭。上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的封閉式電話亭被開放式電話亭取代,唯有英國堅持下來。現在,全英國有1萬多個紅色電話亭,60%都在虧損。

駐以色列特派記者羅旻:
阿拉伯青年為何愛看熱鬧
上周,記者照例去東耶路撒冷的一個阿拉伯人集市買菜,在離集市只有幾十米的地方堵車了。記者原以為是以色列大兵封路,等汽車像蝸牛一般爬到前面,伸頭一看,竟然是一群巴勒斯坦青年在圍觀兩人打架!記者只好感嘆一句:“喜歡看熱鬧的阿拉伯青年啊!”
愛看熱鬧的背后,是無奈的現實。由于巴以關系的特殊性,聚居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大多艱難,男性失業率達40%,女性失業率更高達85%。日復一日無所事事的生活,使阿拉伯小青年變成看熱鬧的主體,一點小事,也能讓一堆人起哄半天。當然,真碰到什么摩擦,看熱鬧也很容易變成騷亂,難以控制。
駐俄羅斯特約記者關健斌:
重見“勞動英雄”
最近,俄羅斯上上下下都在熱議重設“勞動英雄”稱號的事。3月29日上午,普京在會見超黨派組織“全俄人民陣線”時,被議員問及“俄羅斯是否應該恢復‘勞動英雄’稱號”,他當即回答:“我們在蘇聯時期曾有過‘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您的建議在今天天黑之前就可以實現。”當天17時,俄總統網站公布了《關于設立俄羅斯聯邦勞動英雄稱號》的總統令,可謂是“朝議夕出”。
“勞動英雄”稱號設立于1927年,蘇聯解體后被取消。如今,俄羅斯媒體已開始猜測“誰將成為第一批‘俄聯邦勞動英雄’”,熱門人選包括企業家、作家、運動員和議員。
駐德國特約記者雨田:
細節體現人性化
在德國等公交車,一些細節讓人感動。比如,公交站牌上不僅寫了首末車的發車時間,還寫了每一班車到達本站的時間,精確到了幾點幾分。如果下一班車還要等很久,乘客就可以選擇其他交通工具。還比如,公交車臺階上下車方式已被德國人棄用,現在采用的是車門下有一塊可伸縮踏板的方式。乘坐輪椅的乘客只要按下車門旁邊的輪椅按鈕,踏板就會延伸出來搭在站臺上。
生活中類似的人性化設計還有:窗戶是向內打開的,或者向內倒下成一個傾斜角,這樣擦窗戶時安全;門把手是L形的,沒有球形的,這樣即使提滿東西也可以用手肘開門。德國人把大智慧融入了生活的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