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俊波表示,要從行業理念、市場化發展、商業模式、保險監管等四方面進行改革
6月29日,上海陸家嘴論壇第二次主題大會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項俊波為中國保險業勾勒出了一張改革路線圖,談及了今后保險行業發展的問題。
“未來20年,保險業將構建全方位覆蓋、多層次服務的保險發展格局,推進市場化改革,打造豐富產品、多元渠道、優良服務,增強監管的有效性,致力于實現由保險大國到保險強國的轉變。”項俊波為中國保險業的改革奠定了基調。
中國保險業用其他國家三分之一的時間,走完了最近20年的擴張路程,解決了保險業的生存問題,實現了行業由小變大。時至今日,中國保險業正站在十字路口,面對行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問題和出現的新挑戰,考慮從何處著手才能力挽保費增速下滑困局,實現行業由大到強和由粗放向精細化發展的方向轉型。項俊波表示,保監會今后的監管思路是“監管退后、市場向前”。
保險市場化路線圖
到去年年底,全國的保險公司增加到了165家,保費收入1.55萬億元,保險公司的總資產超過了7.35萬億元,凈資產7920億元。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保險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在2012年《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五百強中,我國一共有12家金融企業入圍,其中包括了4家保險機構,分別是: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占中國金融業入圍的1/3。
保險服務已經延伸至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編織民生保障安全網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看到這些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保險應還存在著服務面不寬、服務能力不強,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不相適應等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激發行業的內在活力,不斷地推進保險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我國的經濟GDP總量是全球第二,但是保險業排位是全球第六,與全球經濟發展的總量不匹配。從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保險總資產在金融總資產里面是25%至30%左右,但中國目前只有8%到9%,所以未來的10到20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促進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只有通過改革。
項俊波表示:“要從行業理念、市場化發展、商業模式、保險監管等四方面進行改革”。保險業的改革將重點聚焦四方面:要推進行業的理念改革,立足全球謀發展,構建全方位覆蓋、多層次服務的保險發展新格局;要推進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機制、資金運營機制、準入退出機制。下一步將重點研究推進壽險費率政策的改革,主要是放開定價利率,管住準備金的評估率;要推進商業模式改革,提升行業競爭力,打造產品豐富、渠道多元、服務優良的生動局面。最后,要推進保險監管改革,增強監管的有效性,引導監管富有效率、公開透明的外部環境,包括推進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強化風險資本監管,增強資本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約束;細化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監管規則;進一步完善市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測的方式,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7月8日,在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的啟動儀式上,項俊波再次就保險改革路線圖發表自己的看法:今后一個時期,保監會將著力深化保險業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保險業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
7月21日至22日,保監會舉辦保險業深化改革研討班,從此次會議傳出的消息顯示,保險行業改革創新又一次走在金融領域的前列。
監管退后、市場向前
5月13日,國務院召開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總理指出:“該放的權堅決開放到位,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行政審批將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減少1/3以上。要以簡政放權促進經濟發展穩定增長;要以簡政放權推動經濟轉型;要以簡政放權釋放就業創業創新新活力。
李克強指出:“該管的事必須管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當前,一定要把監管的重點放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經濟社會發展可能造成大的危險的領域上來。要優化必要的行政審批程序,要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等要求。本次會議的中心主題就加快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行簡政放權。李克強總結的要求就是一句話:該管的必須管到底,不該管的堅決不管,由市場進行自由處理、調節。
結合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保監會提出“監管退后、市場向前”的觀點。按照國務院的安排,今后一段時間,保監會還會就行政審批做出專門的安排,實行“簡政放權”。
有人認為,保監會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保監會扮演著“裁判和教練”的雙重角色。事實上,關于監管和市場的問題,項俊波已在2013年全保會上表明態度。他說:“對保險產品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沒管住、也沒管好的問題,亟需進行調整和完善。”他要求進一步明確產品監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保險公司在產品方面應承擔的責任。”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監管退后、市場向前”是讓市場進行調節、分配、組合資源,在市場經濟的主體中,保險的各種資源,把優勢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最終讓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收益。
“監管退后、市場向前”在將來的工作如何體現出來呢?難道僅僅是下放行政審批權嗎?其他方面如何體現呢?這是值得期待的。
準入機制未形成
目前我國保險行業尚未形成退出機制。分析人士認為,這樣會導致保險行業整體缺乏危機感,同時也讓行業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
比如某大型財產險企,從一個地方性財險公司到擁有全國性牌照的財險公司,其快速發展,被業界稱為“奇跡”。但這個“奇跡”導致該險企出現了經營性問題,保監會不得不伸出“監控之手”。
保險市場的退出機制成為了保監會的一塊心病。目前我們已有165家保險公司,但迄今為止尚未出現被保監會勒令退出市場的現象。
在美國,保險公司市場退出主要有三種方式:合并、兼并和破產。如果保險公司處于破產、危險的財務狀況或者具有16種可以實施整頓和清算程序之一,它將被認為處于整頓和清算狀態。
業內人士認為,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有進就應該有退,能進來,就能出去,這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應有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應有的表現。
我國從1980年第一家國企實行破產辦法以來,不計其數的企業在市場的浪潮中被“淹死”,但是保險行業就沒有出現過被“淹死”的情況,這在市場中屬于“非正常現象”。
在2013年全保會上,項俊波主席就退出機制是這樣論述的:“推進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提高市場準入和退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核審委員會制度。抓緊出臺實施保險公司經營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和分支機構準入制度。”從該講話中可以看出,未來的幾年內,必將有一批保險公司在退出機制中被淘汰。
“通過放寬管制和允許退出,建立市場化的準入退出機制,實現保險行業的優勝劣汰。”業內人士透露,退出機制的論證辦法從去年開始已經著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