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保險業一度發展迅猛,如今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疲軟周期。作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保險業非常發達。帶著150多年的市場及監管經驗,香港保險業的頭頭腦腦們為內地同行號脈問診。
內地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保險中介》:香港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討論始于1991年,起因是一家外資銀行的意外倒閉。目前中央政府正在考慮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在您看來,香港的經歷,對內地建立這樣的制度有何借鑒?
容永祺:我看是兩回事。存款保險制度是普通的客戶存款在香港的銀行,如果銀行倒閉了的話,這些客戶會得到相應的賠償。但是這個制度對頂級大客戶來講沒多大作用,因為他們存款額很大,動輒幾個億。賠付幾十萬什么的,對他們來講沒多大幫助。在香港,這個制度已經覆蓋到了大部分人。內地大多是國有銀行,存戶們很少有銀行倒閉危機意識,出現風險有政府承擔,所以在國資背景下,內地的居民
基本上是不需要買這個存款保險的。
楊梵城:銀行與保險公司不同。傳統的保險是你今天交了保費,明天不可以拿。但銀行不是,錢你今天存進去,明天可以拿出來。假如每個人都去拿錢,銀行就要倒閉了,因為沒有這么多的現金給人家拿。所以銀行倒閉的機會要比保險公司大。
《保險中介》:香港的保險公司會倒閉嗎?
楊梵城:一般保險公司不會倒閉的。第一,政府對保險公司查得很嚴;第二,保險公司有專門的精算師,把數字算得很清楚,一般來講也不會這么容易倒閉;第三,就算投保人買的保障很大,保險公司也會分保出去,不會一家公司全部收下來,所以倒閉的機會不大。當然,實際上每一件事都有發生的可能,如果在技術上做得好的話,保險公司倒閉
的可能性不大。
每一個國家都不希望銀行或保險公司倒閉,因為影響
太大,所以監管會很嚴,管制保險公司的條例也很多。
內地保險從業人員偏少
《保險中介》:內地壽險業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已到了瓶頸階段,主要表現在保費增速變緩。香港也有類似的階段,香港當時怎么度過這一難關的?(包括從業人員學歷問題)
容永祺:內地現在是有320萬人在做保險,人數相對來說是偏少的,表現出的弊端是專業培訓不夠,教育水平也不是很高,大部分是保險代理人員,專業保險銷售人員相對偏少。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我認為還是要從增員開始。內
地從7月1日開始,規定保險從業人員一定要是大專以上學歷,這個制度很好,但是一定要嚴格執行。但也不能因此讓學歷沒達標的老保險工作人員丟掉飯碗,他們可以繼續進修,上夠學分。在香港,營銷人員一年要上滿政府規定的十個小時的學分。香港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學歷普遍要比內地的高,在十幾二十年前就有很多大學畢業生了。新人在進來的時候也不僅僅是頭一個月做培訓,而是不斷地讓他們進修。另外,香港的監管投訴的透明度很高,如果代理做得不好,客戶可以投訴到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
《保險中介》:我發現在內地保險行業的營銷員大部分都是在30歲到40歲之間。在香港也是這么一個年齡結構嗎?
容永祺:香港現在都年輕化了,二十多歲的人很多。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也只有二十幾歲。轉行過來的,也不斷有會計和律師等加入這個行業。
內地保險業脫離了保險本質
《保險中介》:對于內地保險行業的發展,楊總您有什么樣的看法?
楊梵城:香港跟內地的體系不同。香港人口少,只有幾百萬。而大部分香港人都買了傳統保險,再買就是投資的保險。內地很奇怪,傳統保險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買,實際買得并不多,但方向盤一轉就直接買投資保險了。保險公司經常炫耀巨額保單,雖然這個數字對保險公司來講很好看,但并不賺錢,對公司并不好,我不明白內地保險公司為什么這樣。也許別人看著保費很好,就說業績很好,但這并不是真的業績。保險最重要的是說交了很少的保費,得到很大的保障。現在保費交得很大,卻沒有什么保障,這不是保險,也不算特別的投資,是個很怪的現象。在我看來,內地保險業已經走錯了路線,脫離了保險的本質。但業內人士還覺得這個做得對,沒有人把它指出來說,這樣做法對投保人的保障不夠,對保險公司來講也他們賣的也不是最好的產品。
《保險中介》:您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楊梵城:原因有很多。第一 ,對業務員來說,大保單帶來極大的虛榮心。但必須指出,這并不是真的保單。第二,對公司來講,業績看起來很好,老總也很高興。第三,從客戶角度來講,每一年付這么多錢,三十年后才能拿出,聽起來沒有興趣。但如果做投資保險,兩三年就能拿回來,顧客更容易買。業務員都喜歡走容易的路。外國跟香港一樣,傳統保險已經賣了很多,出路沒有了,那么再想投資保險。但我們中國內地相差還很遠,走得太快了。
《保險中介》:現如今很多內地保民熱衷去香港購買保險,您認為原因有哪些?
楊梵城:有幾個可能。一是因為資產不能放在一個地方,要分散。二是香港這邊有美金的保障,他們比較放心。第三香港的產品可能不同,譬如說費率便宜一點,保險額度高一點。
CMF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保險中介》:和國際上的MDRT相比,國內的CMF是個什么樣的狀態,MDRT對CMF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容永祺:這兩者之間不能比,MDRT比CMF的水平高很多倍。MDRT他們的參會人員水平都非常高,MDRT入圍初級會員保費需達63000美元,而且他們的講座都很嚴格,講師水平也相當高。他們的MDRT有很多社會成功人士去講,或者大學教授,甚至還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去講,其講座都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很專業的。在這個方面,我們的CMF是無法比的,所以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的CMF現在去模仿美國走這么一條路,我覺得是非常對的,我非常贊同的,雖然目前和MDRT雖然無法比較,但是CMF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楊梵城:這是很好的一個大會。過去這么多年來,中國保險業拿獎都是根據外國的標準。如今我們有自己的評選標準,很好!希望CMF能把頒獎規則執行得再專業一點,以后所有國家的保險公司都能按照我們中國的作法來做。希望CMF越做越好,以后在中國都不講MD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