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話約采訪的時候,楊浠說,自己的陶藝不大好“展現”,因為我們采訪的地方沒法現場演示,而之前做出來的作品,大部分被朋友瓜分了。采訪當天,楊浠從自己的小口袋里面一件件掏出還留在身邊的陶藝作品。
“這個是倭瓜,是我根據植物大戰僵尸的形象創作的。因為那個倭瓜實在是太丑了,我做了一點點改變。”楊浠喜歡這個游戲,做了倭瓜爸爸、倭瓜媽媽還有幾個孩子,幸福的一家。
楊浠學習陶藝很偶然。她某天在萬達廣場逛街,看見有人用拉胚機現場表演制陶工藝,順藤摸瓜就找到了師傅。她說,陶藝是個細膩的活兒,那些動物的眼睛、耳朵、植物的花朵都要一點一點捏出形狀,還要用雕刻刀修飾。楊浠的本業是室內設計師,所以美術功底對她學習陶藝有很大幫助。
她一學會陶藝,就以爸爸媽媽的形象給他們做陶藝的紀念品。后來情人節,她還以矢車菊為主題,制作了一套單身餐具,面碗、飯碗、水杯、花瓶、勺子……“因為我發現每到什么情人節、光棍節,總碰上我是單身,想著生氣,就給自己做了這么一套禮物。”楊浠喜歡手工,除了陶藝,她還做布娃娃,經常根據身邊朋友的形象,縫成布娃娃送給他們。其實在接觸美術前,楊浠是學音樂和舞蹈的。她從中學就開始學習聲樂,后來拼命練嗓子時反而唱壞了嗓子。“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唱《為了誰》,不斷升調,后來嗓子就不行了。我也不知道為了誰。”
舞蹈也是楊浠從小就開始學習的,不過那時她主要學的是現代舞。今年,她開始學習肚皮舞。她總是努力接觸新的東西,“這樣生活才不至于很匱乏,而是更多變,百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