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高考試卷烏龍事件何以層出不窮?沒有相應懲罰,沒有究責機制,如此“寬松”的環境,使這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考試,屢屢遭到一些常識性錯誤的戲弄
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高考剛結束,多個地方就相繼爆出了高考試題出錯事件。浙江高考作文題將英國作家菲爾丁的國籍錯當成美國;全國卷語文題搞錯了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年份;陜西的英語試題出現了選項重疊現象;江蘇的高考作文材料中,山洞中的蝴蝶應為蛾子……凡此種種,對高考的嚴肅性與權威性進行了無情消解。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盡管整個社會出現了急驟變遷,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也一再得到拓寬,但高考的熱度并沒有降溫,相反,在各種特權盛行的現實背景下,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相對公平的平臺,高考甚至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進入高考時間,不只是考生及其家長,整個社會都似乎為之繃緊了神經。而出現在高考試卷上的命題烏龍,與這種萬眾矚目的圖景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人帶來了一種巨大的錯愕感。
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這種低級錯誤,是因為命題老師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手頭資料很少,受命題紀律規定又不能上網檢索,命題主要靠“積淀”。這樣的理由實在太過牽強,命題專家犯有如此嚴重的電腦檢索依賴癥,讓人情何以堪?按照這樣的邏輯,電腦普及之前的高考命題,是不是更有理由錯誤百出?
是時候進行深切反思了,零差錯、零容忍應成為高考命題不可動搖的底線。這樣一個公信力不斷被稀釋的時代,高考尤其維系著人們對公平與公正的信心。這一張試卷的任何細微差錯都可能指向考生的命運、前途這樣的宏大敘事,命題者不能不對它多一些敬畏。
(新京報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