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高某、李某原系夫妻關系。2006年9月,李某向原審法院提起離婚訴訟。2006年11月30日,原審法院依法作出(2006)順法民一初字第04659號民事判決,判決準予高某、李某離婚,并對高某、李某夫妻共同財產轎車一輛及一家電子配件公司的股份進行了分割。2007年2月22日,高某、李某簽訂協議書1份,就(2006)順法民一初字第04579號案件問題達成協議,其中約定私人借款553000元由李某承擔還款義務,由于該553000元借款的債權人皆為高某親屬,還款方式為李某直接把款項分期轉付給高某,由高某支付給債權人,定于2007年2月25日支付53000元,以后每月支付70000元,至2006年9月31日前支付完畢。至2007年7月10日止,李某按約向高某支付了243000元用于歸還上述債務,余款310000元至今未付。2007年10月3日至12月3日,高某分批向債權人償還了剩余的310000元債務,遂于2008年1月5日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李某返還310000元,并從2007年9月31日起計付利息,訴訟費用由李某負擔。
本案中,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2月22日簽訂《協議書》,約定雙方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553000元,由李某負擔并直接將款項分期轉付給高某,再由高某支付給債權人。這是雙方作為連帶債務人之間對債務承擔份額的內部約定,而并非債務轉讓協議,該約定只對協議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并不影響債權人向雙方主張權利。該約定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未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合法有效,雙方應按協議內容履行。
【評析】
高某、李某原系夫妻關系,雙方在法院判決離婚后,自行對夫妻共同債務問題達成處理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反法律有關規定,該協議合法有效,雙方應按協議履行義務。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一方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后,基于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向另一方主張追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因此,在高某承擔連帶責任償付夫妻共同債務之后,有權基于雙方達成的協議向李某進行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