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調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奶媽中介興起;在深圳,一個奶媽的月收約在8000至12000元。奶媽服務對象不僅是嬰兒,還包括做完手術的成人,如果有必要,成人可對著乳頭喝奶。律師表示,人體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資源,不能作為商品經營,利用人乳牟利屬違法。
其實奶媽在國內法律范疇中是個尷尬的工種,在行或不行的邊緣地帶,它是一種灰色的存在。盡管根據原衛生部法監司《關于人體母乳不能作為商品經營的批復》,人體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資源,不能作為商品進行生產經營。但由于“奶媽”不能理解成傳統意義上的“生產經營”,故而此項規定的法律效力較低,只具規范作用,其執行力也便可想而知。
凡事不能忽略一種因果關聯。深圳奶媽業“紅火”,似乎還得從近些年食品安全領域的“狼煙四起”去探究緣由。以涉及千家萬戶的“一口奶”為例,恐怕沒多少人敢拍胸脯保證,自己喝的永遠都是“放心奶”、“健康奶”。
循著這層思考,在局部地區和一定范圍,“灰色奶媽業”異軍突起,甚至逐漸“哺”向某些成人群體,還真的不必視作“駭人聽聞”之事了。
然而,奶媽業的“灰色”屬性,也說明了它的不穩定特性。正如有律師所言,“嘴對嘴和擠出來放到奶瓶里飲用有本質的區別,前者遠遠超過飲食的需要,暗含性的影射,涉及色情服務。”
但從現實語境來看,出于逐利愿望的最大化,個別中介機構未必不會刻意含混界線,甚而把“可以對著乳頭喝奶”,當作引客謀利的“另類廣告”。若真如此,“灰色”與“黃色”,那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情況下,法律不見得能夠“包治百病”。當下除了及時扎緊“法的籬笆”,還應著力加大這方面的科普宣傳和教育。媒體也有報道,營養專家稱,對于成年人而言,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可以從日常飯菜中攝取,奶水對于成人作用不明顯,高價吃母乳的做法顯然有些過火;而對于奶水富余且又有公益愛心的市民,有關醫療機構可通過建立“母乳庫”的方式,鼓勵倡導她們無償捐贈“愛心乳”,提供給急需幫助的病患兒童,這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