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售的蛋品主要為三大類:第一,普通雞蛋,約占產品總量的60%。第二,各類副食調料,約占總量的25%。最有特色的是第三類,叫“特種蛋”,具體又分為兩類,一是除雞蛋以外的各種蛋類,如鴕鳥蛋、鴯鹋蛋、天鵝蛋、孔雀蛋、野雞蛋、鷓鴣蛋、鵪鶉蛋、鴿子蛋及鵝蛋、鴨蛋等十多個品種;二是特殊品種的雞蛋,如“烏雞蛋”、“貴婦雞蛋”、“走山雞蛋”、“土雞蛋”及“高鋅蛋”、“高碘蛋”、“天然綠殼雞蛋”等十來個品種。這個部分約占產品總量的15%。“我賣雞蛋已經18年了,賣‘特種蛋’是近三四年的事情。自從推出這個新品種以來,整體銷售增長了三倍多。”老周說。
三類客戶各有特色
第一,大客戶很“單純”。企事業、機關單位是最大客戶,占銷售總量的近70%。其特點是需求量大而穩定,但消費品種相對單一,交易時間也比較固定。第二,居民客戶很“好奇”。以居民為主的客戶,約占銷售總量的25%,其特點是需求量較穩定,且對形體各異的“特種蛋”比較“好奇”,經常會變換品種“嘗鮮”。第三,另類客戶很“花心”。經常光顧的還有一類“另類”客戶,以藝術人士為主,盡管其消費量占總數的不足5%,但要求五花八門,且多以消費“特種蛋”為主。“他們買蛋不光是為了吃,更為了創造蛋雕之類的作品,所以愿意嘗試各種蛋品。”
特、新、全、快
老周介紹,在定價上,普通雞蛋、較為常見的“特種蛋”如鵝蛋、鴨蛋、鵪鶉蛋等及副食調料隨行就市,“特種蛋”有參考價的參考,沒參考價的跟供貨方協商制定。除保持“特”色外,一是不斷翻新,不斷挖掘甚至開發新品。比如雞吃南瓜、玉米產下的“南瓜蛋”(蛋黃顏色較深);專門吃谷子產下的“谷子蛋”(蛋黃顏色較淺)等。二是品種盡量全面,“市面上有的我這里肯定有,市面上沒有的,在我這里也能找到”。三是快,“別人剛聽說的東西,到我這里一看,原來早就有了。”
跟同類副食店、攤檔相比,老周說自己有三個“不同”,一是貨品不同,“比別人多了個‘特種蛋’”;二是客戶重心不同,別人的最大客戶是居民,他最大的客戶是企事業單位;最重要的是思路不同,“實話說,做這個生意的人都沒什么思路,生意經不外乎‘兩跟’:一叫跟著感覺走,賣得好的大量進貨,賣得不好置之不理,很少做市場預判和總結;二叫跟風,看到別人賣得好就一窩蜂上貨,最后市場飽和,別人賣4.5元,我就賣4.3元,低價競爭,沒利潤可賺。”
老周說,自己的思路是,先用“特種蛋”吸引眼球,抓住另類客戶,通過另類客戶制造眼球效應,進而抓住居民客戶,再通過居民客戶的口碑,最終抓住企事業大客戶。“買東西要貨比三家,賣東西更要貨比三家。以大客戶為例,企事業單位買雞蛋一般都是為解決員工福利,采購渠道一般是三種,一是向養殖場訂購,二是到商超專柜采買,最后才考慮像我這種集貿市場的攤檔。在質量相同的前提下,養殖場可以滿足量,滿足不了全,還有一點,距離較遠,損耗率高;商超專柜可以滿足一般性質的全,但我的更全,因為很多品種是我這里獨有的,價格還更低。人家自然會選擇我。”
會營銷:巧用“眼球效應”
“每個市場都有賣雞蛋的,因為沒有特色,屬于‘大眾臉’,不會給顧客留下什么印象;我是主動制造‘明星臉’,讓顧客過目不忘。”老周制造“明星臉”具體表現有以下四招:
其一,“裝潢”。攤檔上懸掛一個大大的“蛋”字,跟攤檔對應的店面,外部用各種蛋殼作為裝飾,在突出位置,各類“特種蛋”分門別類,堆積成不同的形狀,其結果是,“別人看了不會說‘這里有個賣雞蛋的’,而是說‘這個賣雞蛋的還挺有特色’,一次就記住了”。
其二,“分類”。分門別類的蛋品,用統一的標志牌注明產品的名稱和價格,因為超過二十種,讓人產生“貨品真全”的感覺。
其三,“藝術品”。跟另類客戶合作,請他們用各種蛋殼雕刻成作品,放在顯眼但不易被碰到的位置,使顧客感覺“賣雞蛋的還挺有品位”。
其四,“透明”。部分蛋品前,有一只碗,隨時供顧客敲開蛋品“驗貨”,通過保質保真、完全“透明”,既能打消顧客對質量的質疑,還使其產生嘗鮮的想法。
通渠道:“跑遍”是前提,合作才賺錢
為了確保貨源,老周把周邊近160家禽類養殖場“跑遍”了,但老周強調,重要的不是“跑遍”,而是合作。
“什么是合作?就是互相能為對方做些什么。普通雞蛋的貨源遍地都是,但一來品種比較單一,二來養殖方式、流程雷同,三來說句實話,很多養殖戶普遍采用各類添加劑,隨著居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稍有點檔次的人或單位都不愿再購買這類雞蛋。所以,我跟這些生產普通雞蛋的養殖場合作,主要是開發各種健康蛋、營養蛋,他們負責生產,我不光是負責銷售,還負責向市場推薦。很多養殖場因為跟我合作,產銷量普遍提高。”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