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周晨陽在北京工作了3個月,就“逃”回老家浙江臺州。
居住成本的持續上漲引發了生活成本全方位上漲,讓“堅守”更加艱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成本上漲對他們發展空間的擠壓,也讓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越發遙遠。
周晨陽說,在北京,最大的沮喪就是看不到未來。“北京太冷了。”之后加上一句,“我指人”。
做了3個月中介只成功一單
周晨陽在北京做了3個月的房屋中介,唯一介紹成功的那位客戶評價他說,“跟油嘴滑舌的其他中介比,周晨陽很書生氣”。
從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周晨陽來到了北京,直接走進一家中介公司,問道:“你們要人嗎?”他留了下來,月薪1500元,加上中介費里12%的提成。他在北京工作這三個月的全部收入是4500元的底薪,和唯一一單2000元中介費的12%,也就是240元。這4740元,并不足夠支付周晨陽在北京3個月的全部開銷。
“房租每月700元,一天吃飯要30元,一個月就要花費900元,3個月光房租和飯費就要4800元。”因為做房屋中介,周晨陽更能深切地體會到北京房租的上漲。去年7月他初到北京,上班第一天看的房源就是東直門民安小區的一套兩居室,他記得當時的租金是每月6000元。今年3月,已經回到家的周晨陽跟同事通電話,得知那套兩居室已經漲到每月7000多元。
談起在北京的工作,周晨陽很失落。唯一一次成功的業務,他總共帶著客戶看了3次房子。看的第一套房子,因為沒找到鑰匙,進不去。“客戶很隨和,說沒關系,看下一套。”第二套房子快拆遷了,但周晨陽和房東聊過,得知近幾年不會拆。“那里雖然瓦礫成堆,但是很安靜,房間很寬敞,但是不夠安全”。
“第三次看房終于做成了我3個月以來的第一單。這位客戶人很好,好溝通,沒架子,每次叫出來看房子也都很禮貌、很含蓄。但是很多客戶不是這樣,他們會擺架子,也不在乎你的感受”。
之前,周晨陽有一個馬上就要成交的客戶,對方是餐飲集團的老總,叫他的員工幫他找房子。那位員工年齡不大,好溝通,所以但凡有房源,周晨陽都會帶他去看,看了一個星期的房子,范圍越來越大,最終在國家展覽館附近找好了一套。員工電話通知老總,老總當時口頭承諾,員工說可以就沒問題。“我很開心,我想我可以開單了!”
但是第二天,老總一看那房子,就說不滿意。“當時業主也在場,老總沒說什么難聽的,但是一回到他車里,就開罵了。意思就是我把房間吹得很好,害得他上當。但我是和他的員工一起看的房呀,他員工是看到房子并且滿意了。因為是坐在他的車里,我沒有回擊他。我也不善于與人針鋒相對,只是覺得很可氣,也很可笑”。
在北京沒有歸屬感安全感
周晨陽說,在北京,最大的沮喪就是看不到未來,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沒有人幫你,沒有人真心把你當朋友。最孤獨的時候,是坐地鐵的時候,雖然車廂里都是人,但都是不相干的人。
“有一次,在地鐵里碰到一個同事,我沒看見她,她拉了我一下,和我打招呼,我回頭那一刻,覺得特別親切,是意外的驚喜。”
早高峰最擁擠的地鐵車廂里往往很安靜。人們低著頭,戴著耳機,車載電視里發出清晰的聲音。人與人之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詢問擋在前面的人:“下車嗎?”
地鐵駛進站臺,趕著上班的人們從車上下來,像一個個黑色的點,迅速凝聚在有限的幾個出口前,緩慢地向前移動。
年輕的周晨陽受夠了這種生活,現在他回家開起了網店,和在北京的冷遇相比,周晨陽覺得現在在家的生活很自在。衣食無憂,有三五好友隨時傾訴聊天。
周晨陽最后總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要靠自己硬拼,選擇一個親人、朋友、同學都能使上勁兒的環境,一路互相扶持著走來,其實也是很溫馨的。一個人在北京,看似了不起,甚至有點悲壯,實際上是不會做人,跟自己較勁。
網友聲音
@音符嚇一跳去葫蘆島拍廣告了:太絕對,還是有好人。
@Miss__9:我只能無奈地笑笑,然后繼續在出租屋里自我麻痹。
@豆芽樣:其實哪里都冷好不好,關鍵看你自己熱不熱。
@王安安不言語:還是那句話,您不把這兒當家,誰會拿你當親人啊?
(現代快報 04 美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