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28日刊登題為《哪個亞洲世紀?》一文,作者是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文章稱,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亞洲將主宰21世紀已成老生常談。這種預測是不會出錯的,因為在亞洲已經居住著將近60%的世界人口,亞洲的經濟產出約占全球經濟產出的25%。亞洲也是本世紀眾多極具影響力的國家進行互動之地,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印度尼西亞和美國。
文章稱,但指出亞洲重要性日增并不能說明其性質。可能出現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洲世紀,正在出現的是哪個亞洲世紀將對該地區各國人民和政府以及整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一種未來相對而言較為熟悉:各經濟體繼續實現強勁增長,成功避免彼此沖突。而第二種未來截然不同:緊張關系加劇,軍事預算增加,經濟增長放緩。此種緊張關系可能產生溢出效應,阻礙貿易、旅游和投資,尤其是在敵對國家的空軍或海軍在有爭議領海和領土上空(或附近)發生沖突之際。網絡空間是另一個競爭可能失控的領域。
文章指出,在當代亞洲,令人矚目的一點是,缺少意義重大的地區協議和制度,尤其是在政治—軍事和安全領域。而且,和解之明顯缺失和長期存在的爭端未能解決,使人們輕易就能設想兩個或更多個鄰國間會發生軍事事件,而且此種事件可能導致更大沖突。
文章稱,很多爭端可追溯至二戰甚至更早。朝韓和中國懷有強烈反日情緒。俄羅斯與日本沒有簽署和約,而且兩國對千島群島(日本人稱之為北方領土)有著彼此沖突的主權聲索。此外,中印邊界問題也會引起紛爭。文章指出,地區安全氣候近年來有所惡化。原因之一是,朝鮮半島繼續分裂以及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對本國人民和鄰國構成威脅。中國的外交政策——包括加大對東海和南海領土主權聲索的力度——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與此同時,日本似乎決心擺脫很多因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侵略行為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軍事限制(不久以前,絕大多數日本人還接受這些限制)。
文章稱,這些事態發展既表明整個地區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又強化了這種情緒。亞洲各國政府需要加強雙邊外交活動,以解決長期存在的爭端。應該在外交活動中通過談判達成促進自由貿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地區協議。最后,應該建立一個地區論壇、管控軍事力量的部署,包括采取建立信心的措施以降低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以及在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進行管理。
其中一些可以以歐洲取得的成就為模本。但歐洲的意義還在于:歐洲人在過去70年中成功維持穩定和取得極大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的存在及其發揮的作用。作為大西洋國家的美國完全融入了該地區的經濟和安全安排。文章稱,類似安排對亞洲而言可能同樣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太平洋國家的美國在亞洲擁有重要利益并對亞洲作出過重大承諾。因此,美國需要實質地、持續性地向亞洲“轉移”戰略重心。
由此提出的要求是:美國歷屆政府均強調自由貿易、增強美國空軍和海軍在亞洲的存在、投資于旨在推動中國在符合美國及其盟國(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和朋友之利益的條件下與地區其他各方相融合的外交活動。文章指出,反之就是聽任亞洲自行發展——出現一個由中國主宰或以外交緊張關系甚至沖突頻頻爆發為特點的亞洲世紀。不管是在亞洲,還是在世界其他地區,幾乎無人會受益于這樣一種未來。
(中青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