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一系列關涉民生的制度改革能否啟動,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其中養老金“雙軌制”,更被視為必須要啃的“硬骨頭”。對此,人社部新聞發言人近日予以回應,稱養老金雙軌制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并將建立符合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職業年金。
養老、醫療等福利政策,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雙軌制”的長期存在,不僅在客觀上拉大貧富差距,也在制造官民之間的心理隔閡。近來中央一再強調走群眾路線,如果說“門難進、臉難看”等,只是部分部門和人員違規,那在社會保障“雙軌制”下享受豐厚的養老、醫療等福利,則是所有公職人員“合法地脫離群眾”,尤其不該再容忍。
遺憾的是,人社部“逐步解決”和“職業年金”的提法,讓人不敢太樂觀。民眾對“雙軌制”的不滿,不在于其具體形式如何,而是不同群體福利懸殊的實質。在普通人“企業年金”幾乎可以忽略的現實中,單給機關事業單位設“職業年金”,只會繼續延續“雙軌制”。正如很多地方雖取消了“公費醫療”,但又給公職人員“補充醫療保險”,結果是名義上公費醫療改革已經完成,但“醫療雙軌制”實質上并未終結。
這種改了不如不改的做法,負面效應可想而知。學者孫立平曾提出“改革陷阱”現象:為克服某種弊端而出臺一種措施,過段時間后,弊端死灰復燃,結果是該種弊端和為了克服弊端所采取的措施一起強化原來的弊端。誠如此言。職業年金如果付諸實踐,極有可能和各地試點的“補充醫療保險”一樣,不僅不能破除“雙軌制”,反有可能固化弊端,對民心構成“二次傷害”。
必須提醒的是,當前的各種“雙軌制”,已經在挑戰民眾忍受極限。近期廣州的一組官方數據引起廣泛關注:2012年廣州居民醫保人均開銷是106.36元,而36個政府部門人均開銷約7800元,衛生局的人均開銷更高達2.87萬,是居民的270倍!在這樣的“數字鴻溝”割裂下,公職人員即便在具體工作中再勤勉親民,恐怕也難以徹底消弭民眾心頭的憤懣。現實中,我們也確實常聽聞有公務員抱怨工作累、不被理解,在“雙軌制”下,官民仿佛生活在不同世界、走在不同的路上,想要彼此理解認同,難度可想而知。有網民將廣州政府部門遠超居民的醫療開銷,形象地稱之為“官療主義”。在“脫離群眾”這一點上,“官療主義”確實比“官僚主義”有過之無不及。而要一個從不為看病、養老發愁的官員,在這些問題上去“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公職人員“走群眾路線”,治本的辦法之一,就是實現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均等化。希望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能以推動“走群眾路線”的思維和魄力,徹底打破“雙軌制”。(人民日報 美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