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日前在達沃斯論壇舉辦的一場媒體見面會上,就諸多經濟、時政熱點問題與記者交流時,提出了一個觀點,走人脈的企業做不大。他說:“凡是做得大的企業都是走市場,走人脈的企業做不大。”
王健林提出的這個觀點,從大道理上來說,當然是正確的。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之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發展壯大,或者說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只能靠獲得消費者的支持,用王健林的話來說,就是“走市場”。丁書苗與劉志軍的關系是一個反面例子,但這不足以證明企業家與政府官員“套近乎”就是危險的。只要政府仍然握有支配或者說分配市場資源的權力,甚至握有對企業生殺予奪的權力,企業就必須重視與政府官員的“人脈關系”,并且滿足貪腐官員的尋租需求,為此支付高額的成本。因此,所謂“人脈”關系不是企業要不要走的問題,而是需要追問為什么中國的企業習慣“走人脈”。據說,美國的很多“皇親國戚”常常被一些大企業拒之門外,其間的道理很簡單,因為美國的政府高官無法向企業輸送特殊利益,這些人進入企業,很難依靠父輩給企業帶來額外的利益,反而讓企業蒙受“傍大款”的污名。
因此,如果要改變“走人脈”的習慣,企業確立“走市場”的意識,積極投入市場競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切實進行行政職能改革。現在,支持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但事實上,不可能所有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微企業都能與政府官員攀上“人脈關系”,因此,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放棄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尤其應該杜絕的是政府對某一個企業的過度關注與扶持,要讓中國的政府官員這種“人脈”對企業也沒什么用處。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已經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權,政府的簡政放權將推進企業習慣于“走市場”,從而擺脫企業熱衷于“走人脈”的畸形政商生態。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方向。
(人民日報10 美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