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報道,臺灣軍方最新宣布,因招募狀況不理想,原定2015年1月1日正式上路的全募兵制出現新的波折,不得不延至2017年1月1日才能全面完成。
其實,早在臺灣軍方此次正式宣布之前,對于全募兵制下兵源不足的種種傳言就不絕于耳。就在前幾天,還有臺灣媒體報道,現在臺軍方已經大尺度放寬募兵條件以吸納兵源:原來男生要高中畢業、身高158公分以上才能投身軍旅,現在只要初中畢業,身高標準也放低。媒體驚呼,“連‘娃娃兵’也要啦”!
應該說,臺灣當局積極推動全募兵制,其想法是美好的。馬英九曾在其“國防”政策中明確表示,臺灣要通過全募兵制維持一支“小而強”的武力,“嚇不了、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
但是,理想固然豐滿,現實卻非常骨感。由于臺灣年輕人當兵的意愿極度低迷,雖然臺軍開出的薪資與福利條件看起來非常的優厚,但募兵指標年年都留大窟窿,全募兵制也不得不一拖再拖,始終無法順利上路。就以今年為例,按照計劃,臺灣軍方的募兵目標是28531人,但是到了7月底,也只來了4000多人,預期目標只完成一成五。
臺灣年輕人對當兵的排斥,原因來自于多個方面,其核心就是榮譽感、價值感的缺失。
去年釣魚島爭議延燒期間,因為率隊訓練接近日本與那國島(為琉球群島最南端,緊靠釣魚島)海域,臺海軍168艦隊艦隊長張鳳強少將,竟然被臺灣軍方“軍法審判”。為此,臺灣《聯合晚報》發表題為《臺軍為誰而戰?為何而存在?》的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張鳳強身為軍人,做了‘不能說卻敢做’的事,沖撞的不僅是日本的底線而已,沖撞的更是臺軍方的核心態度。所謂核心態度,正系‘軍隊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這幾個字”;“失去了榮譽感的軍隊,回答不了‘為誰而戰’的問題,也就淪落到要面對‘軍隊為何而存在’的質疑”。
而今年的洪仲丘案爆發后,臺軍上上下下搞得灰頭土臉,軍隊的榮譽感幾乎喪失殆盡,士氣、形象一落千丈。在不斷的質疑與拷問聲中,但凡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輕人,誰又愿意以軍人為職業,踏入這個“沒人權、少人性”的是非窩呢?
如果臺軍不能從根子上著手,重塑軍人的價值感與榮譽感,哪怕標準一降再降,最終只能是畫餅充饑,無法解決軍事變革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人民網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