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部門拉鋸、“金管會”力擋的電子商務業者從事第三方支付儲值業務,7日終由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拍板,8月底上路開啟第一步。對此,臺灣《旺報》8日刊載文章稱,開放還是太保守,至于下階段修法,也未見大開大合,臺灣業者想要與大陸第三方業者競爭,恐怕難如登天。
文章指出,大陸支付寶推出“余額寶”,讓儲值在第三方業者端的資金可“動起來”,進行理財投資,被視為劃時代突破,短短一個月吸引高達57億人民幣,蘇寧易購的“易付寶”也將跟進。大陸以政策大力扶持,相對臺當局7日拍板的第三方支付,態度依舊保守,這也讓兩岸第三方支付競爭,臺灣早已被大陸遠遠拋在后面。對此,臺灣“金管會”官員講法是,要保護消費者權益安全,但網絡金融創新,已是無法回避的新金融趨勢,在包括如日本、大陸都積尋求新的創新模式下,臺灣卻不敢邁開大步。
文章說,以這次準用“電子票證法源”,做法其實也相當保守,因為現行業者就可依“電子票證法”申請,只是過去審查,“金管會”從未點頭,這次準用,審查固然有放寬,但儲值的錢“不準動”,未來儲值規模發展將受限。
此外,文章強調,臺灣地區的現行資本門檻偏高,幾乎是美國、歐盟、大陸門檻標準的1倍以上,使儲值業務變成“只有少數人能玩的游戲”,未來是否在專法適度下修,有賴金融監理部門后續態度。
(人民網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