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的標準從來都由個人來定義,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而最近隨著電視劇《小爸爸》的熱播,關于好男人的話題又引起了討論。什么樣的男人是好男人,現代都市女性如何選擇理想伴侶,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選擇題。
越來越明白的擇偶標準
中國人擇偶,有一條縱貫古今的標準:門當戶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戀系統下,年輕人的擇偶標準無從談起,因為選擇權不在當事人手里,都被捏在父母手中。這種模式下,“門當戶對”是最為通行的擇偶標準。雖偶遇“指腹為婚”的預判失敗,但能夠指腹為婚,說明聯姻雙方在指腹為婚時不論是情感還是社會地位,大多八九不離十。
這種“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在后來被歸為“同類匹配”。社會學觀點認為,擇偶過程也是一種“市場交易”。人們首先對自己的社會屬性進行價值評估,并盤算個人愿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來換取對方作為自己的配偶。評估的內容就包括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等。四則混合運算敲下來,覺得合適,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劃算”,兩相權衡,這樁婚事就成了。
當然,不管這種擇偶標準是否具備合理性,至少它在現在承受了廣泛批判。談論婚姻時,大家更喜歡談論愛情和感情。但不同時代的人們,還是常常不自覺地對不同的社會身份抱著不同的眼光,并在心中暗暗排序,最終一不小心,就應用到了擇偶標準中。
這雖然是一種通俗而粗陋的說法,但是也正能代表普通人擇偶時審慎求穩的心態,而且當社會物質化程度還不高時,這也算是粗淺的物化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擇偶標準變得多元化起來,比如有人開始強調感覺、感情。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錢銘怡等人,曾經通過系統抽樣的方法對《中國婦女》雜志1985一2000年15年間刊登的131例征婚啟事采用統計學進行定量分析,認為女性最為關注的一直是男方的社會經濟條件,但是體現社會經濟條件的具體內容有所變化,表現為對男方學歷和職業的關注稍有下降,而對財產、事業的要求有所上升。同時對對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體現目前擇偶趨向于實惠化趨勢,對修養、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趨勢。
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經濟條件始終作為現代女性擇偶的重要標準,比如“有車有房”,只是有的人要求不會那么直白,而是巧妙地將經濟條件轉化為穩定工作、較高收入、事業心等。與此同時,現代女性擇偶時開始對性格、人品、健康、情感等因素也越來越重視。
擇偶標準,男女有別
在擇偶方面,兩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女性往往在強調自身條件之后,為擇偶對象設定了比自己條件更高的要求,而男性正好相反,往往不希望對方各方面條件優于自己。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聯合國內某知名婚戀服務網站發布的《2009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40.1%的女性坦言自己的擇偶標準很高或者比較高。雖然承認自己的擇偶標準比較高,但超過44.1%的女性堅持不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據該聯合組織發布的《2010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經濟實力和工作能力,7成受訪女性認為男性要有房、有穩定收入和一定積蓄才能結婚,4成受訪女性認為公務員是理想的擇偶對象。其中,65%左右的女性希望男性的收入比自己多1倍以上。同一份《2010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擇偶時男性主要看重女性的外貌,并不太看重她們的工作能力,而且9070以上認為女性應該在27歲前結婚。這種錯落造成婚姻擠壓,最終導致“剩女”成為社會話題。
一位女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和先生算得上是情投意合,兩人結婚多年一直相處很好,惹人艷羨。但是談到先生對自己的要求時她說:“我先生并不愿意我做一個全職主婦,這跟錢沒關系,他只是覺得這樣對我們雙方都會更好。不過談到事業,他對我還是有那么一點點要求,那就是希望我不要超過他,略微低一點點就好。我知道這是玩笑話,但是心理層面的東西,其實虛虛實實假假真真。”這種心理其實暗合了傳統中國文化對于兩性社會角色的定位,新時代這種定位已經被拋棄,但是對男性心理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也是大部分男性不希望選擇比自己更加優秀的女性作為配偶的深層原因。
然而女性不一樣,很多女性勤勉地不斷提高自己,為的就是在擇偶時有更多的資本進行挑選。“我不喜歡大男子主義,但是我希望我的另一半不論是事業還是生活,在我們之間都能表現出男子漢應有的氣概。”一位在外企從事行政工作的女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個人之間表現出“男子漢氣概”,這沒有什么標準,因為是否表現得出,全看女性的評價。
擇偶,要挑選的太多
問題的麻煩之處在于,擇偶并不像考試,勾完選擇題,交上答卷就可算交差。擇偶完成,兩人面臨的將是長達余生的共同生活。很顯然,簡單的社會階層屬性不夠,簡單的有車有房不夠,甚至連“為人友善”、“性格溫和”之類的美好標簽都不夠。
記者采訪了一位周姓單身女性,她說自己有過一次失敗的戀愛,外加一次失敗的婚姻,這兩次經歷,也是她目前處于單身的重要原因。“戀愛失敗是很常見的理由:年輕時白馬王子的故事看多了,聽不得媽媽嘮叨各種過來人的教訓,大學畢業面臨擇業就業,異地戀逼仄的現實很快就撕裂了兩人4年的感情。失敗的婚姻則是大為意外,因為我自認為找到了很合適的結婚對象,而且跟那些純粹以結婚為目的結合不一樣,我們相處很好。但是婚后才陡然發現,我跟他之間還突兀地橫著一個婆婆。”周女士說,不知道婆婆是出于保護兒子的本能,還是“那種傳說中的與兒媳婦爭風吃醋”,對她的生活橫加指責。“化濃妝、穿短裙不可以,單獨跟男性朋友出去不可以,回家稍晚不可以,做飯不合她口味不可以……婚后生活讓自己瞬間失去了自由,而且步步出錯。婚前我只是‘考察’準老公,完全忽略了準婆婆。這是我最大的失敗。以我的經驗,不要指望你的老公在這種時候站出來,在媽媽和老婆之間,很多男人都是那個永遠長不大的乖孩子。”
事實上不僅是婆婆,僅僅是配偶,需要做的選擇題都太多了。安徽工程大學學者董金權等通過對《現代家庭》雜志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刊載的1255則征婚廣告進行內容分析,并與1990年的統計結果對比發現:性格與品德已成為青年擇偶時最為關注的因素;健康、對感情的重視程度、戶口、住房等因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被關注的程度上升。而談到性格和人品,在記者隨機采訪的十數名女性中,被頻繁提及的詞匯包括“靠譜”、“正直”、“善良”“誠實”、“有責任心”、“有事業心”等。作為反例,網絡上流行的對“前任”的各種吐槽,則是活生生的教訓——
“前任把前女友送的圍巾送給我,謊稱是自己精心挑選的,分手時還要回了這條圍巾。”“一天我倆去吃魚旦粉,他要我先去洗手再吃飯,等我洗完手回來,他把我碗里6顆魚旦給吃了,給我剩碗白花花的米粉。”“前任最愛吹噓他家存了多少萬元,他爸媽又去哪兒吃飯了,他姐姐、姐夫又去哪兒度假了,他每月生活費是多么可觀。一旦我要買個什么了,他就剛好這月的錢花光了——給我買的東西就沒超過50塊錢的。”……這種吐槽在網絡上可謂汗牛充棟。
有人戲說,得人品者得天下,擇偶標準里條款甚多,有的還是剛性需求,但對人品甄別斷不可以恍惚。而作為男人,翻閱“我的前任是極品”類的網絡吐槽時,也應該時刻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