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社會活動家,以《子夜》等作品而蜚聲中外。根據(jù)他生前遺愿與積蓄設立的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大文豪曾有過一段婚外情。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yè)后,由于家庭經(jīng)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
1918年春節(jié),23歲的茅盾和孔德沚結(jié)婚。他教妻子識字,替妻子取名,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自己倡導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觀念。
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他利用在商務印書館的有利條件,以《小說月報》編務的身份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lián)絡員工作。這一時期,茅盾也曾先后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yè)培養(yǎng)干部。1925年,茅盾的妻子孔德沚由瞿秋白夫人楊之華等介紹,也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6年底茅盾來到剛被北伐軍攻克的武漢,任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的政治教官。汪精衛(wèi)公開叛變革命后,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又回上海,因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蟄居在上海景云里11號半的三樓家里,足不出戶。不能會客,不能參加活動,和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苦悶、煩惱、迷惘纏住了茅盾的整個心靈。1928年6月的一天,復旦大學教授陳望道來看茅盾。陳望道是茅盾的好友,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五名黨員之一,也是《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譯者。
閑聊中,陳望道建議茅盾去日本走走,換換環(huán)境,呼吸點新鮮空氣。
茅盾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于是熱心的陳望道便開始幫助茅盾辦理出國事宜。幫茅盾辦好日元的兌換、船票的訂購后,陳望道便請茅盾到他家去取。這天晚上,茅盾來到陳望道家,發(fā)現(xiàn)幾年前上海平民學校的學生秦德君也在陳家。閑談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日本,正好與自己結(jié)伴同行。陳望道請茅盾照應秦去日本的生活,茅盾欣然應允。
秦德君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四川忠縣人,容貌端莊,身段苗條修長。1920年她在成都讀書時,因提倡女子剪發(fā)與男女平等,被學校開除。
后來她在吳玉章等人的資助下,走出四川,并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由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當上了滬寧一帶工人運動與學生運動的通訊員,后被派往西安等地,從事秘密工作。
大革命失敗后,秦德君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輾轉(zhuǎn)來到上海,住到陳望道家中。她想到蘇聯(lián)去,陳望道就要她先去日本,再設法找中共組織聯(lián)系赴蘇之事。所以這次茅盾赴日,陳望道就讓秦德君與茅盾同行,彼此也有個照應。
1928年7月初的一天,上海黃浦江畔的遠洋航運碼頭上,32歲的茅盾化名方保宗,22歲的秦德君化名徐舫,登上去日本的小商輪。輪船到達日本神戶,日本憲兵照例要檢查。茅盾與秦德君站得很近,行李也靠著,日本憲兵誤以為他們是夫婦,指著秦德君問茅盾:“她是你的夫人嗎?”茅盾隨口用英語回答:“是的,她是我親愛的妻子。”秦德君也沒有申辯。
到東京后,茅盾住在一個中等旅館——本鄉(xiāng)館,秦德君住進了“東亞預備學校”女生集體宿舍。兩人相距很近,來往密切。在異國他鄉(xiāng),他們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親切地稱秦德君是他的“救星”,是挽救他的“北歐命運女神”。
這年的冬天,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并決定遷居京都。一到京都,茅盾和秦德君都非常滿意友人楊賢江幫助找的一間寓所。
在此期間,茅盾寫了不少散文和短篇小說以及文學評論,作品源源不斷地寄回國內(nèi)發(fā)表,換取稿費維持生活。秦德君則幫他抄寫稿件,并常幫他出些主意。不久茅盾因“幻滅、動搖、追求”受到國內(nèi)左翼文壇的批判,他下決心要再寫一部有分量的小說出來扭轉(zhuǎn)輿論,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素材,無從動筆。他說有關他家鄉(xiāng)的素材都被他寫光了,在創(chuàng)作素材方面,唯一的希望就是依靠“北歐命運女神”秦德君。他對秦德君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準備從中挖掘可作創(chuàng)作素材的東西。
秦德君敘述的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贊嘆說:“這都是些極好的小說材料!你呀,好比手里捧著一大把銅錢,只要用一根線穿起來,就是很好的文學作品。”在構(gòu)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開始寫作小說《虹》,這是茅盾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茅盾寫作《虹》時很用心,總是先把情節(jié)講給秦德君聽,直到考慮成熟了才動筆。秦德君幫助抄寫,還間或提些修改意見。小說的命名《虹》也是秦德君提出來的。從1929年4月到8月,他將這部小說一段一段地寄往上海,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原計劃要寫到大革命,但在1929年8月,因秦德君意外懷孕要回上海進行人工流產(chǎn),他便中止了該小說的寫作。由于牽掛著茅盾,后來秦德君又從上海返回日本。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傳到了上海,傳到了其妻孔德沚的耳朵里。茅盾去日本后,孔德沚就通過黨組織找到了工作,在一女校當教務長。當孔德沚得到這個消息,開始不相信,后經(jīng)證實,便是委屈地大哭,直到婆婆來勸說:“茅盾會回心轉(zhuǎn)意的。”
知子莫若母。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證明了孔德沚的婆婆估計沒有錯。
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依然同居,先住旅館,后來暫住在楊賢江的家里。茅盾帶著秦德君去看望了魯迅,幫助秦德君加入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后又帶著秦德君看望了自己的母親,二人關系已經(jīng)公開。此時,秦德君又懷了茅盾的第二個孩子。茅盾的妻子孔德沚三天兩頭來哭鬧,茅盾的母親要求他恢復與孔的婚姻關系。由于母命難違,加上經(jīng)濟拮據(jù)以及一些復雜的社會原因,他倆分手了。
走出婚外情糾葛的茅盾,此后專注于文學創(chuàng)作,寫出了《子夜》等名著。新中國成立后,他出任文化部第一任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等要職,于1981年以85歲高齡去世。但在他的傳記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中,卻對在東京與秦德君同居兩年的生活及共同創(chuàng)作《虹》一事只字未提。
而秦德君此后的命運依然坎坷,與茅盾分手后,她先是嫁給了劉湘的左膀右臂大將王心衛(wèi),后又與和共產(chǎn)黨有長期秘密合作關系的第七戰(zhàn)區(qū)陣地委員會主席郭春濤,登報結(jié)婚。
1945年,秦德君加入民盟,在上海做中共地下交通工作,參與策反國民黨軍起義。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并被判處死刑,因上海解放而幸免于難。
新中國成立后,秦德君歷任第二至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5年4月,年近80的她,在香港《廣角鏡》月刊上發(fā)表了《我與茅盾的一段情》,她與茅盾的情感往事方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