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工作的緣故,陳玉龍的女兒陳菲兒3歲前基本上由爺爺奶奶帶著,陳玉龍每個月抽時間回自貢一次看看孩子。女兒3歲后,才到成都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
“剛開始,為了拉近感情,我會經常‘討好’女兒。主動陪她玩,玩她喜歡玩的游戲,帶她吃好吃的。”陳玉龍說,“那時候她小,非常可愛,聽話,而且基本上是盲從,你讓她做什么她都答應。”上了幼兒園之后,女兒開始表現出一些自己的主張和喜好,變得比以前更加活潑。陳玉龍說,女兒小時候的性格基本上跟自己小時候接近。
陳玉龍在工作上是一個管理者,因此他對女兒的成長也表現出一些規劃性。對她在什么年齡段學習什么,之后的發展等都有方向性的設定。“我們倒也沒有對她抱有太高的期望,并沒有望女成鳳,從小給她報很多學習班。我覺得童年最主要是快樂,有公德心,成績嘛,中等偏上就好了。能考100分最好,考不了,有什么不會的,我們耐心給她講解就好了。健康快樂成長是最重要的。”
陳玉龍的育兒主張來源于自己的生活體驗。他觀察身邊的同事、家屬、客戶、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發現很多人真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反倒是很多綜合能力比較強、家庭幸福和睦的人,出社會后發展會更好些。”陳玉龍說,所以他只是給孩子“一定的約束”。
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陳玉龍跟女兒待在一起的時間并不算多,不過他早早就深刻地體會到,跟女兒在一起,自己心態的變化。“一開始培養感情,為了跟她打成一片,我得表現得像個小孩,才能跟她更好地交流。后來感情建立起來,不再有培養感情的壓力,而是變得非常享受跟她待在一起的感覺。因為那樣的時刻,工作、交際、應酬,所有的事情都是拋開的,只是跟她玩兒游戲,談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女兒陳菲兒太乖巧,當記者問到有沒有遭遇女兒不太講理的情形,他想半天說:“就是有時候不太愛吃飯,但是她身體其實很好。”
“我給你說,生個女兒太好玩兒了,你一定要生個女兒。”采訪完,陳玉龍在采訪現場跟朋友聊到孩子時激動地說。他聊到女兒,滿臉都是跳躍的童趣。陳玉龍說,現在女兒小,沒什么擔心,也沒什么麻煩,可能到她的青春叛逆期,會有一些挑戰。但是目前來說,跟孩子相處讓自己有了放開“俗務”的機會,純粹地跟孩子分享童年的快樂。
爸爸
Q=《成都女報》 A=陳玉龍
Q:女兒出生后自己心態上有什么變化?
A:這個變化應該是從結婚就開始有了。結婚后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有更多的家庭責任。孩子出生以后,這個責任感有了升級版,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到家庭和孩子,
Q:在與女兒相處中,自己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居多?
A:良師。因為我覺得現在她還小,需要相對較強的規范引導。
Q:女兒不那么聽話的時候。你有什么辦法?
A:利誘。給她好吃的,或者帶她玩兒她喜歡的游戲、玩具。
Q:在公司。你是一個管理者。在家里你要規劃女兒的成長。兩者之間有什么樣的差別?
A:差別很大。員工能聽懂道理,而且本身已經成熟優秀。對女兒講太多道理沒用,還不如弄點好吃的好玩的有效。所以對員工我是激勵為主,有明晰的考核標準。對女兒以鼓勵為主,而且只要找到點由頭,就可以好好鼓勵一下。
女兒
Q=《成都女報》 A=陳菲兒
Q:(采訪女兒,爸爸回避)趁爸爸離開,我們先悄悄說說,爸爸有沒有什么習。慣,是你不喜歡的?
A:他喜歡捏我。我不喜歡。
Q:為什么捏你?
A:因為他喜歡我。
Q:以后想做什么?
A:想玩玩具。
Q:什么玩具?
A:帶遙控器的挖土機。
Q:爸爸買的?
A:不是,是外婆買的。爸爸只給我買(玩具)飛機和(玩具)汽車。
Q:上學時老師有沒有問過你們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A:我想當女飛行員,還有科學家,還有挖土家。
Q:挖土家?挖土家是做什么的?開挖土機的師傅嗎?
A:是開著挖土機,就可以到處挖到寶藏。
對話
陳玉龍陳菲兒
場景一
爸爸帶陳菲兒去昭覺寺玩。一進門,陳菲兒便一臉虔誠狀,一邊作揖,一邊口中念念有詞,貌似在許愿。
爸爸:陳菲兒,能不能告訴爸爸你在干什么呀?
女兒:我在許愿。
爸爸:許的啥愿?爸爸聽聽嘛。
女兒:我想要很多很多的奶油冰激凌。
爸爸:……
場景二
爸爸:爸爸很無聊,想揪下你。
女兒:不干!很痛的。
爸爸:(一臉正色狀)菲兒你小名叫什么呀?
女兒:妞妞。
爸爸:對呀,你既然叫妞妞,就是給爸爸揪的(四川方言里面揪和妞一個音)。
女兒:好嘛,那就揪一下下。
爸爸:不干!你叫妞妞,就要揪兩下。
女兒:$%☆#@,輕點嘛,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