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以其優異的實踐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基于“集體領導制”的歷史發展邏輯和制度創新內涵,這一機制的比較政治優勢可概括為:決策行為不翻燒餅、決策效果可預期、決策影響可預見、決策思路可延續。
與美國的“個人總統制”相比,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是現代國家制度典型的“后來者”和“創新者”,因為后者的制度產生時間要晚得多。但是“晚有晚的好處”,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創新更加現代的制度,創新更加靈活的機制。事實上,中國的“集體領導制”明顯優于美國的“個人總統制”。美國總統個人權力過于集中,特別是對外決策幾乎是由個人作出的。他的決策失誤,就要由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來承擔,而他個人的損失只是不再擔任總統而已。
美國的“兩黨制”和“總統制”,其松散的政黨組織結構、羸弱的組織控制能力、低下的政黨向心力和決策智慧集成水平、“從天而降”(指全憑能言善辯、開空頭支票,獲得1/4選民的支持即可當選)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實質性問題的忽視和拖延,使得美國的政治學者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可能是更明智的,也可能更愚蠢。以奧巴馬為例,他在競選總統時向美國公開承諾,當選后將為美國創造5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再創造200萬個就業崗位。而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2007年美國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為14604.7萬人,而后一路下降,到2010年已經減少為13906.4萬人。對這一數據奧巴馬十分清楚,因此于2011年9月提出了4500億美元創造就業的法案,企圖為國民創造就業,但是國會就是拒絕合作,奧巴馬對此憤怒不已卻又無能為力。
對此,美國學者羅伯特·弗蘭克林·恩格爾評論道:當中國正在為下一代設計五年規劃時,美國(政治家)正在籌劃下一個選舉的計劃。即使是跨國公司的CEO也對美國總統和國會評價不高,而中國政府得到的評價則遠高于前者。事實也是如此。2002年中國確立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通過四個五年規劃實現這一核心目標。經過了“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實踐,中國已經上了“兩個臺階”,提前實現了2010年的目標,凸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環球時報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