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高郵市教育局緊急叫停禁止“公款追星”已有“習慣性流產”傾向,最早于2005年,國務院法制辦與文化部修訂了《營業(yè)性演出管理條例》,對“公款追星”有了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2007年、2008年、2011年、2013年……皆出臺過相關規(guī)定,可謂三令五申。公允地說,比起前幾年,這類現象有所收斂,但遠未絕跡,打著各類“文化節(jié)”名號舉辦晚會的現象仍時有所聞。地方政府搞文藝晚會,各類大牌明星屈尊紆貴、“與民同樂”,讓那些偏遠角落、渴望見到明星的人們,充分享受身在現場的歡樂。至少在那一瞬間,彌合了彼此之間巨大的差異;另一方面,通過全國電視直播,擴大了地方的知名度,為招商引資和旅游資源開發(fā)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這比單純在電視臺投放地方形象硬廣告更加劃算。因此,一些地方對大型晚會趨之若鶩。
這是供需中需求的一方,而供應一方——那些擁有官方背景的大型傳播機構為了自身利益,也在推波助瀾,積極迎合一些地方政府的這種不正當的需求。媒體曾經曝光過某檔一度非常火爆、以“走進某城市、走進某企業(yè)”的大型歌會“走進寶雞”時,這個二線城市足足花了700萬元(稅后,還不包括場地費、電路鋪設費、節(jié)目組和演員食宿費用),才請來這尊“菩薩”。其中,明星出場費200萬,電視臺播出費150多萬。可見,一個手掌拍不響,公款“追星”也與“戲班子”有關。
今番禁止公款“追星”,要像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六項禁令”一樣,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讓公眾舉報、監(jiān)督,上級迅速介入調查、及時處理違規(guī)者,并持之以恒,相信還是可以禁得住的。與此同時,廣電部門也要管管那些擁有巨大受眾資源的媒體,不要淌渾水,為地方政府公款辦晚會提供各種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