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多數新人“閃跳”發生在入職之后的兩年間,這段時間,新鮮與迷茫并存,好奇與興奮俱在,當手頭的工作與當初的職業期待存有差距時,走與留只是一念之間的事。
“我是不是該換份工作?”
2013屆大學畢業生陳然(化名)畢業于內地一所普通大學,大四時在廣州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實習單位,五六月間,別人還在忙著拍畢業照的時候,她已經入職了。但這份“美差”在陳然眼里,卻是個“閑差”。由于單位是個半公半私的企業,上上下下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部門有個主管是年輕人,可最近也聽說要辭職了。主管跟她說了單位的眾多“不是”,她也跟著動搖了:“我是不是該換份工作?”只是一番打聽下來,所謂“心水”也只是想當然而已,現實離理想挺遠。現在,陳然按捺住跳槽的欲望,決定先好好工作一段時間再說。
“適不適合需要時間來考驗”
工作多年的陳先生回顧畢業時的選擇,仍深有感觸。當時,他應聘到了一家媒體,主動申請做“娛記”,原因是他實習期間所跟的老師就是跑娛樂的,采訪過不少明星,有一些明星資源。當時這個選擇看似正確,但現在回過頭卻極其錯誤,因為陳先生明白,他的骨子里是沒有娛樂精神的,幸虧當時沒有入行,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其實,“閃跳”并不是解決新人職業發展的捷徑,有時,“閃跳”之后更加煩惱。中山大學的一位2012屆畢業生,曾在某求職網站發表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文中講述了她在第一家企業工作7個月之后辭職,由于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又沒有足夠的社會工作經驗,結果處處碰壁,在校園招聘中屢遭鄙視。
(中工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