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散文家蘇洵有一段教子故事廣為流傳。
蘇洵的兩個孩子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教育方法。這以后,他仔細觀察孩子的喜好。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讀書。孩子來到蘇洵身邊時,他就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么好書。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兩人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來,認真地讀起來。從此,他們逐漸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終成一代名家。
其實,培養優秀的孩子,往往不需要有高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更不需要為培養孩子做出驚天動地的舉動。在家庭教育中,只要注意方式方法、留心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注意創造情景,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許多父母粗心大意,無意間的舉動就可能無形中扼殺孩子的天性,錯過引導孩子成長發展的良好時機。比如,八九歲的孩子喜歡玩籃球?;@球軟了,需要打氣。孩子第一次給籃球打氣,手頭有球針、氣管、籃球。這時,只需要讓孩子自己摸索著,把這三樣東西擺弄好,給籃球成功注氣即可。這樣一個過程,大人看來十分簡單,可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一個挑戰。這時,有些家長就看不下去了,理所當然地接過氣管,三下五除二地幫孩子打上氣。其實,家長一個簡單的動作,無意間已經錯殺了讓孩子成長的一次機會:不光是剝奪孩子掌握給籃球打氣的技術機會,更重要的是剝奪了孩子成長中獨立意識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長此以往,孩子遇到困難就會喪失戰勝困難的意識和決心,對戰勝困難缺乏信念。
孩子費力費時地解決一個問題,實際是孩子探究、實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培養孩子能力、培養實踐意識和自立意識、培養自信心的環節。孩子由依賴走向獨立,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逐漸擺脫父母的過程。如果家長總認為孩子長不大、干不好,或者以溺愛孩子的方式萬事包辦代替,這樣,孩子永遠長不大,不管是生活技能的形成還是心理的成長,只能停留在某個階段而不能健康地按照自身規律發展。孩子心理的成長具有不可逆性,孩子的成長環節一旦被剝奪,就為孩子將來長大成人后事業的成功埋下心理上的隱患。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中,有卓爾不群者,有一生碌碌無為者,差距甚大。其實,在孩童時期,家長已為孩子們今后的成就埋了單,只是有些家長不知不覺地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孩子成功人生的寶貴資源。如果家長們能仔細觀察并注意培養孩子優秀的心理品質,這比給孩子留下百萬物質財富要寶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