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尸”,一件聽起來就令人生畏的事情。但在這30年間,卻成為唐慶華和同伴們的一項工作。最近幾年,他們平均每4天,就要在閩江里打撈起一具尸體。每位撈尸人從中得到的回報也只是200多元的辛苦錢。
不會游泳的撈尸人更專業
60多歲的唐慶華,自小就跟著身為漁民的父輩在漁船上生活。記憶中,那個年代,他父親就經常幫助派出所打撈閩江上的浮尸,或是助人尋找溺水的親朋。
長大成人后,唐慶華盡管有了自己的工作,但時不時有人來請求幫忙撈尸。漸漸地,他也子承父業,和10多名親戚朋友一起,在工作之余順帶干起了撈尸的活。
“說出來很多人不相信,在我們有五六個人都不會游泳,我就是其中之一,但說起打撈尸體的功夫,我們比專業的潛水打撈隊還厲害。”
憑著從小的耳濡目染,唐慶華對閩江福州段的水文狀況十分熟悉。“從洪山橋到九孔閘,哪里水深、哪里水淺、哪里有漩渦,我們一清二楚。”
唐慶華和同伴們打撈尸體從來不用下水,所用的工具也十分簡單——一根竹竿、一枚大魚鉤。
“一般來說,我們就駕著船在溺水者出事附近的水域尋找,掛著魚鉤的竹竿探到水里,碰到東西,我們馬上就能判斷出是石頭、鐵塊還是尸體,十之七八的溺水者尸體能被打撈上來,比潛水打撈的成功率還高。”
不過,唐慶華也曾碰到過連續打撈三天三夜,最終無功而返的情況。
如今,每當閩江發生溺亡、投江自殺事件,大家就會想起向他們求助。他們還被福州市倉山區民政局、福州水上派出所指定為專門打撈浮尸的隊伍。
打撈一具尸收入兩三千
外人看來,這份既臟又累還不太吉利的活,肯定收入不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閩江撈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水上派出所或者民政部門發現閩江上的無名無主浮尸,找到唐慶華們幫忙打撈;另一種是溺水者家屬請他們幫忙尋找溺水者。
接到派出所或者民政局打撈浮尸的通知后,唐慶華會和四五名同伴會駕著柴油動力的小木船,帶著打撈工具和事先準備好的裹尸布、手套,立即趕到現場。
將腐爛發臭、令人作嘔的浮尸打撈出水后,他們要負責用裹尸布將尸體包好,沿著閩江運送到鰲峰大橋附近的一處碼頭,等待警察過來驗尸,然后還得合力將尸體抬到三米多高的堤壩上,直到殯儀館的車輛到來將尸體運走,整個撈尸過程才算結束。
事后唐慶華和同伴們能夠得到民政部門和派出所給予的近2000元補貼。
對于溺水者家屬的求助,由于不知道尸體所處的具體位置,打撈難度較大,一般需要動用兩艘船和八九個人。尤其是在夏季溺水高峰期,經常要頂著烈日在江面上長時間進行打撈。唐慶華和同伴們會視具體情況,在最短時間內跟溺水者家屬商量好打撈價錢,價格通常在3000元上下。
現在媒體的一些報道,讓很多人都認為撈尸人盡是些掉進了錢眼里的勢利小人。
這種看法,在唐慶華看來顯得過于偏激:“或許是有那么一小部分撈尸人把錢看得很重,但對我們來說,賺的就是點辛苦錢,扣除裹尸布、手套等材料費、柴油費,還有我們做一些祈福法事的費用,打撈一具尸體,分到我們每個人手中的錢也就是200多元。要是碰上事后反悔不給錢或者沒將尸體打撈上來的情況,之前的辛苦就都白費了。”
委屈卻放不下的工作
打撈之前,唐慶華會盡快和溺水者家屬商量好價格,為打撈爭取時間。
“那時候家屬都很緊張,通常都表示只要能撈上來,多少錢都無所謂,但我們也是憑良心做事,不會亂叫價,只希望盡快談好價格,馬上尋找溺水者。”唐慶華說。
不過尸體成功打撈出水后,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唐慶華略顯無奈地說:“現在什么樣的人都有,尸體打撈上來,很爽快給錢的有,再次討價還價的有,一分錢不給的也有。還有不讓把尸體運到殯儀館,最后把氣撒到我們頭上的。”
令唐慶華難忘的是,有一次撈起一名來自西北地區的溺水者尸體后,其家屬并未按之前的承諾支付3000元打撈費,只扔下300元就走了,最后老唐還發現其中200元是假鈔。
“當時挺心寒的,不過想想他們親屬都沒了,可能也實在窮得拿不出錢,我沒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辛辛苦苦,錢沒賺多少,還經常落得滿腹委屈,唐慶華和同伴們也經常想著放手不干。
“我們這十幾個人,大部分年齡都五六十歲了,有了退休金,經濟上還算過得去,現在身體也慢慢不如以前了,真想不干了。”
“可是沒辦法,我們不做,沒人愿意做,現在的年輕人,隨便去哪打工,輕輕松松賺得比這還多。我們要真不做了,這閩江上每年八九十具尸體誰來打撈?一有事情,找到的還是我們,看著那些溺水者的親人,哭著鬧著求我們的樣子,真不忍心拒絕,堅持著做吧,能做多久算多久了。”(央視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