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日本舉兵進入琉球,日本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強迫琉球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廷的外交關系,采用明治年號。面對日本的種種侵略行徑,琉球國王尚泰自嘆無力只得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寄托在“宗主國”清廷身上。于是1876年12月,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商議,秘密遣向德宏赴福州,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的名義,向清朝交涉。林世功以曾留學清朝,熟悉清朝事務為由自薦同往。一行共19人,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出發,在伊江島遭遇臺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群島之后,于次年到達福州,被安置于柔遠驛。
林世功等一行向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丁日昌遞交國王咨文,陳述日本阻貢詳情,呼吁清廷救助,同時何璟、丁日昌也聯名上書朝廷:“查琉球國世外外藩,歲修聯貢,較諸國最為恭順。
茲以倭人中梗,方物稽期。該國王昕夕優危,為難抗拒,深恐失修貢事,上負累朝復載之恩?!?但清廷西北戰事吃緊,無暇他顧,林世功等上奏的咨文始終沒有得到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回復,但是林世功等人一直在積極的活動游說。林世功、向德宏在清朝積極努力的活動期間,日本于1878年8月正式宣布琉球改為“沖繩縣”,1879年琉球國王尚泰等被日本政府強迫遷往東京,琉球國滅亡。
琉球滅國的消息由從琉球逃到清朝的官員和百姓的口中傳到林世功、向德宏等在華活動的人的耳中,林向等人義憤填膺,不顧清朝規制,決定冒險北上,直接同總理衙門和李鴻章交涉闡述琉球國滅,乞求清廷主持復國。關于林世功等一行人北上的情況,蔡大鼎在其《北上雜記》中進行了詳細地記述。據蔡大鼎《北上雜記》載:“當即疊次哀懇大憲,迅賜拯救。唯念在閩守候多年,竟致國滅主辱,若不晉京請救,難期再造邦國。因欲稟請閩憲,……不如薙發改裝,密為北上。業于己卯年八月十四日。率同蔡大鼎、林世功,大文李文達,茂才蔡以正,傳譯通事謝維垣,驅使篤實之人陳學誠,從人仲村渠,三更時分坐駕河船,……即日開洋,十七日致上海……二十七日移寓河北(天津)宏盛客店,……九月初二日,河北啟程……初五日四十里至都,由沙鍋門進城,寓西河沿福來客棧?!?林世功、蔡大鼎等一行人到達天津后,上書李鴻章,請求清廷出面調解,以助琉球復國免受日本蹂躪,向德宏由于擔心受到日本特務的追殺,留在了天津李鴻章處尋求庇護。林世功等其他人則前往北京繼續活動以求得到中央的支持。一行人來到北京后,于八月十四日同毛精長聯名,將請愿書送交總理衙門,請求出兵救援琉球。但清廷未作出反應,最后他們以絕食的方法請求清廷向日本交涉。
日本的行為深深刺激了作為琉球宗主國的清朝政府,另一方面以何如璋為首的官員主張以強硬的態度回應日本的挑釁行徑,因此清政府派李鴻章同日本政府調停,李鴻章雖想力爭但因受制于中俄伊犁問題,不想以武力解決,因此便希冀于各國的調停干預。而此時恰逢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訪華,奕、李鴻章等人便想請其出面同日本政府談判,格蘭特答應以私人身份同日本交涉,提出“分島方案”即將琉球一分為三,北部原先日本占據的五個島嶼有日本繼續統轄,中部諸島則有琉球國統治,南部的宮古列島及八重山列劃歸中國。日本本不同意此方案但怕此事拖久恐有生變,清政府則想抽出精力全力處理中俄危機,因此在同意日本修改1871年簽訂的《中日通商條約》的前提下1880年11月中日雙方簽訂了關于處理琉球問題的“球案條約”大意如下:大清國大日本以尊重和好,故將琉球一案所有從前議論置而不提。大清國大日本國公同商議、除沖繩島以北屬大日本帝國管理外,其宮古八重山二島屬大清國管轄,以清兩國疆界,各聽自治,彼此永遠不相干預。5
1880年11月20日林世功來到總理衙門,做絕命詩兩首:“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發,又聞噩耗更傷神?!痹姰?,揮劍自刎于總理衙門前。22日,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認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贈白銀200兩,厚葬于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